《答孔仲石尚镛》
时间: 2025-01-26 01:44: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麟史凋残文定亡,君家世学与谁伤。
变名人自知梅福,守业时应属孔臧。
世已衣裳忘楚楚,我今岁月去堂堂。
贤昆洒泪骑箕后,莫问中原大小匡。
白话文翻译:
《答孔仲石尚镛》这首诗的意思是:麟史已经凋零,文定的光辉也已消失,君家世代的学问又有谁来伤感呢?那些变换名字的人,心中明白梅福的意图,守业的时期应该属于孔臧。如今世人已然忘却楚楚衣裳,我如今的岁月也在渐渐流逝。贤良的后辈在箕后洒泪,不必去问中原的大小变故。
注释:
- 麟史:指的是《麟书》,古代的书籍,象征着文采与才华。
- 文定:指《文定公》,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 梅福:梅福是指梅氏家族,暗指改变名字的隐喻。
- 孔臧:孔氏家族,象征着守业的传承。
- 楚楚:形容清晰、明亮的样子。
- 贤昆:指贤良的后辈。
- 骑箕后:古代借用比喻,意为追随贤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城,清代诗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长诗词,尤其以古风见长。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对家国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时代背景动荡,文人对家国命运的关怀与忧虑在诗中得以体现。诗中提到的孔仲石可能是当时的友人,诗人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思考。
诗歌鉴赏:
《答孔仲石尚镛》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家族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时世变迁的敏感与忧虑。开篇提到“麟史凋残文定亡”,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思,也暗示了对文人地位的反思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诗人在第二句中提到“君家世学与谁伤”,通过对友人的提问,表达了对家族学问的珍惜与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诗中“变名人自知梅福”,既是对那些改变名字、试图逃避现实的人的讽刺,也显示了诗人对自身身份的坚持与自知。接下来的“守业时应属孔臧”,进一步强调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责任的重视。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世已衣裳忘楚楚”表达对人情冷暖的感慨,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与文化的根基。“贤昆洒泪骑箕后”,则是对后代人的寄托与期望,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现状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抒发了他对家国、传统与个人命运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麟史凋残文定亡:历史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文人的地位也随之消逝。
- 君家世学与谁伤:对于君家世代的学问,有谁会真正为此感到悲伤呢?
- 变名人自知梅福:那些改变名字的人,内心清楚梅福的真实意图。
- 守业时应属孔臧:在守业的时候,应该传承孔氏的家业。
- 世已衣裳忘楚楚:如今的世人已经忘却了那些清晰的历史与文化。
- 我今岁月去堂堂:我如今的岁月在悄然流逝。
- 贤昆洒泪骑箕后:贤良的后辈在追随前贤时流下了泪水。
- 莫问中原大小匡:不要去询问中原的大小变故。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
- 比喻:用“麟史”与“梅福”等比喻,表现文化的衰退和个人的感受。
- 拟人:将历史与岁月赋予情感,使其更具人情味。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沉思,对个人与家国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麟史:象征着文人的才华与历史的辉煌。
- 梅福:代表着变革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 孔臧: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家族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麟史凋残”中“麟史”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古代书籍
- C. 诗人的名字
- D. 诗的体裁
-
“贤昆洒泪骑箕后”中的“贤昆”指的是?
- A. 儒士
- B. 后辈
- C. 朋友
- D. 文人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爱情的思念
- B. 对历史与文化的忧虑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体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抒情。
诗词对比:
- 刘城与李白的作品都有着对历史的关注,但刘城更多的是对世事变迁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关注个人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系统了解清代诗人的风格与背景。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