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时浓日午,别处暮钟残。
景色疑春尽,襟怀似酒阑。
两情含眷恋,一饷致辛酸。
夜静长廊下,难寻屐齿看。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最烈的午后,我与友人分别,耳边却回响着远处的钟声。眼前的景色仿佛预示着春天的结束,我的心情也如同将要喝尽的酒一般沉重。两情之间满含着眷恋,短暂的相聚却让我感到无比的辛酸。夜深人静,我站在长廊下,寻找着那已不见的鞋印,感慨万千。
注释:
- 见时:见面时。
- 浓日:烈日,指在光线最强烈的时候。
- 暮钟:傍晚的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景色疑春尽:景色看起来像是春天已经结束了。
- 襟怀:胸怀,心情。
- 酒阑:指酒快喝尽的时候,暗示心情的沉重。
- 两情:双方的情感。
- 一饷:短暂的时间。
- 辛酸:痛苦和酸楚的感觉。
- 屐齿:木屐的印痕,象征着曾经的足迹。
典故解析:
本诗虽不直接涉及某一特定典故,但“酒阑”一词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比喻感情的结束或遗憾,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89年-约850年),字宗悫,号幽居,唐代诗人,晚唐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荐福寺讲筵偶见又别》是在一个讲席结束后,诗人与朋友分别之际所作。正值春末夏初,时光流逝,友情的珍贵与别离的苦涩在此时刻显得尤为突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浓烈的午后阳光与暮钟的对比,巧妙地营造出一幅静谧却又充满情感的画面。诗人用生动的意象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尤其是“襟怀似酒阑”的比喻,更是直接揭示了其感情的深刻与复杂。诗中“景色疑春尽”一句,既表现了外界景色的变化,也隐喻了友情的短暂与脆弱。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感受到的“辛酸”更是难以言喻的情感,体现了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离别之痛。最后一句“难寻屐齿看”更是将这份情感深化,屐齿的缺失象征着过往的无痕与难以追寻的记忆,使得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时浓日午:描绘出阳光最为明亮的时刻,暗示着人与人相聚的美好。
- 别处暮钟残:钟声的回响象征着分别的无奈,暗示时间的流逝。
- 景色疑春尽:春日的结束象征着情感的终结,带有一种忧伤。
- 襟怀似酒阑:表达了心情的沉重与对友情的珍惜。
- 两情含眷恋:强调双方的情感深厚,彼此之间的眷恋。
- 一饷致辛酸:短暂的时间却引发了深重的感慨。
- 夜静长廊下:夜晚的宁静中显得更为孤独。
- 难寻屐齿看:寻找过往的痕迹,感叹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襟怀似酒阑”,将心情与酒的状态相联系,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屐齿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记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离别的痛苦,展现了人生中的无常与情感的深刻,具有普遍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着温暖与美好,代表着相聚的时刻。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但在此时却暗示着结束。
- 酒:象征情感的深厚与复杂,酒尽则情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偓的诗篇主要描写什么主题?
- A. 自然风光
- B. 友情与离别
- C. 爱情故事
-
“襟怀似酒阑”中的“酒阑”指的是什么?
- A. 酒的种类
- B. 酒快喝尽的状态
- C. 酒的酿造过程
-
“难寻屐齿看”中“屐齿”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鞋子
- B. 一种饮品
- C. 一种食物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离别的感慨。
-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写友情与离愁。
诗词对比:
- 韩偓的《荐福寺讲筵偶见又别》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涉及到孤独与情感的深度,但韩偓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离别,李白则更强调自我沉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韩偓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