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林景清》

时间: 2025-01-10 21:52:53

销尽炉香独掩门,琵琶声断月黄昏。

愁心正恐花相笑,不敢花前拭泪痕。

意思解释

答林景清

作者: 杨玉香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销尽炉香独掩门,
琵琶声断月黄昏。
愁心正恐花相笑,
不敢花前拭泪痕。

白话文翻译

炉香已经烧尽,我独自掩上了门;
黄昏时分,琵琶的声音戛然而止。
我愁苦的心情正害怕花儿会嘲笑,
所以不敢在花前擦拭泪痕。

注释

  • 销尽:烧尽、消失。
  • 炉香:指香炉中的香,表示香气已散尽。
  • 琵琶声断:琵琶的声音突然停止,传达一种悲凉的气氛。
  • 花相笑:形容花儿似乎在嘲笑自己,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敏感和脆弱。
  • 拭泪痕:擦拭泪水留下的痕迹,显示出诗人因悲伤而流泪。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琵琶”作为古代乐器,常常象征孤独与悲伤,而“花”则常常与美好、易逝的情感相联系。诗人在黄昏的背景下,借助琵琶声的消失与花的嘲笑,表达了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香,明代女诗人,因其才情与诗作而为人称道。她的诗歌多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个人情感低落的时刻,可能因情感上的挫折或生活中的苦闷而引发的感慨,反映了明代女性在社会与情感中的挣扎。

诗歌鉴赏

《答林景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的开头通过“销尽炉香独掩门”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又孤独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她隔绝。炉香的消散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情感的消逝与心灵的孤寂。

接着,“琵琶声断月黄昏”中的琵琶声,作为音乐的象征,传递出一种美好的瞬间被打断的感觉,黄昏则增添了几分悲凉。诗人在此时此刻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失落。

“愁心正恐花相笑”是诗中情感的高潮,花象征着美丽与青春,诗人担心自己的愁苦会被美丽的花儿所嘲笑,这种情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使得整首诗更具人性化。最后一句“不敢花前拭泪痕”则将情感推向极致,诗人在花前无法自已,眼泪留下,却又羞于在花前表现自己的脆弱,这种情感的自我压抑让人倍感心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孤独与情感困惑时的内心挣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销尽炉香独掩门:炉香已尽,意味着诗人内心的宁静被打破,独自关上门,表现出孤独感。
  2. 琵琶声断月黄昏:琵琶声的突然终止,象征诗人情感的中断,黄昏时分的景象更显得凄凉。
  3. 愁心正恐花相笑:愁苦的心情让她害怕花儿的嘲笑,反映出内心的脆弱与不安。
  4. 不敢花前拭泪痕:诗人因羞愧而不敢在花前擦去泪水,显示出对自己情感的无奈与压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炉香与生命、情感的消逝相联系。
  • 拟人:花似乎在嘲笑,增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在美丽的花前,因情感的脆弱而感到羞愧与不安的复杂心情。诗人在美丽与悲伤之间徘徊,揭示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炉香: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情感的消逝。
  • 琵琶:代表美好与孤独的交织。
  • :象征青春与美丽,同时也暗含脆弱。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炉香与琵琶的意象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感生活,而花则是生命的象征,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的伤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销尽炉香”中“销尽”是什么意思?

    • A. 燃烧
    • B. 消失
    • C. 烟雾
    • D. 清香
  2. 诗中“琵琶声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忧虑
    • D. 惊喜
  3. “不敢花前拭泪痕”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 A. 自信
    • B. 羞愧
    • C. 大方
    • D. 开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内心的孤独,但更多地表现出对过往的怀念与感伤。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答林景清》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解析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