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宁寺次钟砺山韵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2:08:07

禅宇多幽意,招寻此共过。

花芬袭委佩,露蔼带松萝。

树老虬龙影,村深牧竖歌。

三竿未下榻,不羡夜鸣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天宁寺次钟砺山韵 其一
作者: 葛昕 〔明代〕

禅宇多幽意,招寻此共过。
花芬袭委佩,露蔼带松萝。
树老虬龙影,村深牧竖歌。
三竿未下榻,不羡夜鸣珂。

白话文翻译:

这座禅寺充满了幽静的意境,吸引我在此停留。
花香袭人,像是佩带的香料,露水弥漫在松树和藤萝之间。
古老的树木投下虬龙般的影子,村庄深处传来牧童的歌声。
虽然我还没有在这山中安身,但我并不羡慕夜晚鸣响的钟声。

注释:

  1. 禅宇:指禅宗寺院,代表一种清幽的境界。
  2. 幽意:指宁静、深远的情趣。
  3. :芬芳,香气。
  4. :袭来、袭击,形容香气扑面而来。
  5. 委佩:形容佩饰轻盈而自然地垂落。
  6. 露蔼:露水弥漫,形容清晨的湿气。
  7. 松萝:松树和藤萝,代表自然环境。
  8. 虬龙影:古树的枝干像虬龙般曲折、苍劲。
  9. 牧竖歌:牧童的歌声,形容乡村的生活气息。
  10. 夜鸣珂:夜晚的钟声,代表世俗的繁华与喧闹。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禅宇”、“夜鸣珂”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夜鸣珂象征着世俗繁华的喧闹,与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昕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葛昕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身处明末,社会矛盾加剧,使得不少文人倾向于寄情山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葛昕游览天宁寺时,表达了他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思考。寺庙的环境与乡村的生活让他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游天宁寺次钟砺山韵 其一》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便以“禅宇多幽意”引入,设定了一个幽静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禅意。接下来的描写通过“花芬袭委佩”和“露蔼带松萝”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芳香四溢、清新湿润的环境中,视觉与嗅觉的双重感受增添了诗的立体感。

在“树老虬龙影,村深牧竖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出自然景色与人文气息的结合,古老的树木和乡村的牧歌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魅力与人类生活的和谐。最后两句“未下榻,不羡夜鸣珂”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他并不羡慕夜晚的喧哗与繁华,反而更愿意与自然为伴,享受宁静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禅宇多幽意:这句表达了禅寺的幽静与深邃的意境。
  2. 招寻此共过:意指这份宁静吸引着诗人和他人共同驻足。
  3. 花芬袭委佩:花香扑鼻,像是佩饰般的清香。
  4. 露蔼带松萝:清晨的露水弥漫在松树和藤萝之间,增添了清新的氛围。
  5. 树老虬龙影:古树的影子如同虬龙,表现了树木的苍劲与古老。
  6. 村深牧竖歌:乡村深处传来的牧童歌声,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7. 三竿未下榻:诗人尚未在此长久栖息。
  8. 不羡夜鸣珂:诗人不羡慕夜晚的钟声,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树老虬龙影”,通过比喻将树影与虬龙相联系,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拟人:如“花芬袭”,使花香似乎具有了主动性,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全诗的结构和句式相对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喧嚣的淡泊,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禅宇: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2. 花芬:代表生命的芬芳与美好。
  3. 露蔼:象征清新、纯净的自然环境。
  4. 树老虬龙影:代表岁月的积淀与自然的厚重感。
  5. 牧歌:象征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6. 夜鸣珂:象征世俗的喧嚣与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禅宇多幽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喧闹
    B. 宁静
    C. 悲伤
    D. 欢乐

  2. “花芬袭委佩”中的“芬”指的是什么? A. 花瓣
    B. 香气
    C. 颜色
    D. 形状

  3. 诗人对夜鸣珂的态度是: A. 羡慕
    B. 排斥
    C. 淡泊
    D. 喜爱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相比,均表达了对宁静时光的珍视,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游天宁寺》则侧重于自然与心灵的宁静。

粗略解读:

《静夜思》通过夜晚的月光引发思乡情绪,展现的是一种孤独与思念,而《游天宁寺》则通过自然景色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更为积极的心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