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大观文相公见寄古风》
时间: 2025-01-10 21:54: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大观文相公见寄古风
作者: 许翰 〔宋代〕
旃裘乱衣裳,风雨飘屋庐。
南奔万里空,脱死锋镝余。
翠华狩绝域,黄尘翳修涂。
朝无嵇侍中,溅血沾谁裾。
夷儿金束袍,漉蔌悬珊瑚。
骄气吞九州,投饵术已疏。
公捐绕朝策,观化聊据梧。
凤凰渺鸿乙,紫氛谁与俱。
丘壑岁已晚,钟鼎功未书。
弃置委时运,超摇游物初。
此忧自古有,此乐绝世无。
邂逅拯横流,功成吾不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身着华丽的衣裳,却被风雨吹拂得凌乱不堪。诗人感慨南方奔波的无奈,心中对生死的思考。翠华的猎猎之声响彻绝域,黄尘满天遮蔽了前路。早晨没有嵇侍中的明智之士,鲜血溅落在谁的衣裳上。夷儿身穿金缕袍子,犹如悬挂着的珊瑚。骄傲的气焰吞噬了整个九州,投掷饵料的谋略已显得乏力。公子弃置朝政之策,观化之道也只能暂时寄托在梧桐树上。凤凰远在天边,紫色的烟雾中又有谁与我同行。山丘和河谷的岁月已然晚了,丰功伟业却未曾书写。无所依托,我任凭时运摆布,游荡在物欲之中。这种忧愁自古以来就有,而快乐在这个世上却是绝无仅有的。偶然间,我拯救了横流,功成之后却不愿居功自傲。
注释:
字词注释:
- 旃裘:一种用羊毛制成的外衣,象征华丽。
- 锋镝:指箭矢,表达战斗中的生死考量。
- 翠华:指华丽的装饰,常用以比喻文人雅士的风采。
- 嵇侍中:嵇康,三国时期的名士,象征明智。
- 夷儿:指少数民族或边疆人,着金色束袍。
典故解析:
- 嵇侍中:嵇康以清白之名著称,诗中提及其象征贤明的辅佐者。
- 凤凰与鸿乙:凤凰是祥瑞之鸟,象征美好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翰,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古风见长,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感受到战乱带来的无奈与失落,表达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以古风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开篇“旃裘乱衣裳”即以鲜明的意象展示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中,华丽的衣裳变得不堪一击,象征着外表的虚华与内心的脆弱。接下来的句子通过描绘南奔的孤独与锋镝的生死考量,进一步体现出诗人的无助和迷惘。
诗中“朝无嵇侍中,溅血沾谁裾”中以嵇康象征贤明之士的缺失,暗示了人才的匮乏与社会的动乱。“骄气吞九州,投饵术已疏”体现出当时官场之上的权谋与浮华,诗人对此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失望。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以“邂逅拯横流,功成吾不居”总结,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思考以及对超脱与自我价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旃裘乱衣裳,风雨飘屋庐:华丽的外衣在风雨中显得凌乱,暗示外在的华美与内心的动荡。
- 南奔万里空,脱死锋镝余:身处战乱的诗人南逃而去,面临生死考量。
- 翠华狩绝域,黄尘翳修涂:远方的猎鸣与黄尘弥漫,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阻碍。
- 朝无嵇侍中,溅血沾谁裾:没有贤明之士辅佐,鲜血洒落在无辜者的衣裳上,反映社会动乱。
- 夷儿金束袍,漉蔌悬珊瑚:描写异族人的奢华与诗人内心的自卑。
- 骄气吞九州,投饵术已疏:气焰的骄狂让人失去理智,策略已显得乏力。
- 公捐绕朝策,观化聊据梧:公子弃权,诗人只能寄托希望于自然。
- 凤凰渺鸿乙,紫氛谁与俱:美好的事物在远方,诗人感到孤独。
- 丘壑岁已晚,钟鼎功未书:岁月的流逝与成就的缺失,感慨人生的无常。
- 弃置委时运,超摇游物初:诗人对时运的无奈,感到迷茫。
- 此忧自古有,此乐绝世无:忧愁是古今皆有,而快乐却是难得的奢望。
- 邂逅拯横流,功成吾不居:偶尔拯救他人,成就之后不愿自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凰渺鸿乙”比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对仗:如“朝无嵇侍中,溅血沾谁裾”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集中在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在动荡年代中,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旃裘:象征华丽与虚妄,反映外在的表象。
- 锋镝:象征战争与生死,表现出诗人的无奈。
- 凤凰:象征理想与美好的追求,反映出诗人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嵇侍中”是谁的象征? A. 战士
B. 贤明的辅佐者
C. 地方官员
答案:B -
“骄气吞九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骄傲与自满
B. 失落与无奈
C.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B -
诗中的“凤凰”象征什么? A. 战争
B. 理想与希望
C. 财富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 《夜泊牛津》:李白的诗作,描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许翰与杜甫:两位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忧虑与失落。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