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湖上》

时间: 2025-04-29 03:18:14

公馀湖畔赏,携仲步虚房。

琴鼓清流碧,杯浮嫩菊黄。

浩源通太液,远嶂抱披香。

曲罢饶佳况,鸣榔夜渡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馀湖畔赏,携仲步虚房。
琴鼓清流碧,杯浮嫩菊黄。
浩源通太液,远嶂抱披香。
曲罢饶佳况,鸣榔夜渡湘。


白话文翻译:

在公馀湖的岸边观赏美景,我与友人携手漫步于虚房之中。
琴声和鼓声在清澈的湖水上荡漾,酒杯漂浮在嫩黄的菊花旁。
浩瀚的水流连接着太液湖,远处的山峦环抱着芬芳的气息。
乐曲结束后,余韵缭绕,夜晚的渡口传来榔声,仿佛在渡过湘江。


注释:

  • 公馀湖: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湖泊,可能寓意着安静和雅致的环境。
  • :指的是朋友或同伴。
  • 虚房:可能是指幽静的住所或亭子。
  • 琴鼓:指的是演奏的乐器,象征着音乐的陪伴。
  • 清流碧:形容湖水清澈,颜色碧绿。
  • 杯浮嫩菊黄:酒杯漂浮在嫩黄的菊花旁,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浩源通太液:浩大的水流与太液湖相连。
  • 远嶂抱披香:远处的山峦环绕着香气。
  • 鸣榔夜渡湘:榔声在夜晚的渡口响起,暗示着渡过湘江的情景。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葛昕,明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情谊的珍视。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秋日的湖畔,作者与友人在此共度悠闲时光,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湖畔景象,营造出一幅清幽和谐的画面。开头两句通过“公馀湖畔”和“携仲步虚房”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一起欣赏自然之美的悠闲情景。接下来的“琴鼓清流碧”描绘了音乐与湖水相互交融的美妙感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愉悦的氛围。酒杯漂浮在菊花旁的细节则展示了秋日的丰收与美好,仿佛把自然的芬芳与人间的欢愉融合在一起。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浩源通太液”与“远嶂抱披香”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展现了湖泊的浩瀚与远山的清香,给人一种开阔、自由的感觉。最后的“曲罢饶佳况”与“鸣榔夜渡湘”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意犹未尽的愉悦与对夜晚的期待,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展现了明代文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公馀湖畔赏”:在公馀湖边欣赏风景。
    2. “携仲步虚房”:和朋友一起漫步在亭子里。
    3. “琴鼓清流碧”:琴声和鼓声荡漾在清澈的湖水上。
    4. “杯浮嫩菊黄”:酒杯漂浮在嫩黄的菊花旁。
    5. “浩源通太液”:浩瀚的水流与太液湖连接。
    6. “远嶂抱披香”:远处的山峦环绕着芬芳。
    7. “曲罢饶佳况”:乐曲结束后,余韵令人陶醉。
    8. “鸣榔夜渡湘”:夜晚的渡口传来榔声,似乎在渡过湘江。
  •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琴鼓清流碧”与“杯浮嫩菊黄”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画面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湖畔秋日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一种恬淡、悠闲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湖水:象征宁静与清澈,反映内心的平和。
  • 菊花:秋天的象征,寓意高洁与坚韧。
  • 音乐:象征生活的乐趣与美好,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 远山:象征遥远与神秘,增加了诗的深度。

互动学习:

  1. 选择题:诗中“琴鼓清流碧”描绘了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音乐与湖水的交融
    C. 友谊的深厚
    D. 秋天的到来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公馀湖”象征着_____

  3.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友谊的热爱。 (对/错)

答案

  1. B
  2. 宁静与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葛昕的《秋日湖上》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但李白更侧重于酒中生情,而葛昕则强调了友人相伴的乐趣。两者都展现出超然的境界,但表达方式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