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孤雁》
时间: 2025-01-10 18:43:53意思解释
摸鱼儿 孤雁
作者: 徐恩贵 〔清代〕
原文展示:
怅离群半江空晚,平沙欲下仍起。
飞来曾渡鸳鸯浦,顾影独怜憔悴。
书待寄,奈要写相思篇幅,难成字。
惊风去矣。任雪夜呼奴,云天觅伴,相与永抛弃。
调筝柱,胜却冰弦十二。独弹谁谅深意。
看伊冷落孤栖久,尝透异乡情味。
嗟两地。只撇下离愁一点秋云里。
归程万里,看紫塞尘清,玉关春好,何处觅知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江边孤独的心情,看到空旷的江面,感到思念离群的痛苦。曾经与爱侣一同渡过鸳鸯浦,现在只剩自己独自憔悴。想写信寄出,但相思的情感难以用文字表达。风已经去,雪夜呼唤着远方的伴侣,却只能在云天中寻找,而相互承诺的情感早已抛弃。调弦的琴声胜过十二根冰弦,独自弹奏又有谁能理解这深深的情意。看着她在异乡的冷落孤栖,已然品尝了异乡的情味。叹息两地相隔,只留下那一丝离愁在秋云之中。归途千里,眼前是紫塞的清尘和玉关的春光,何处才能找到知己?
注释:
- 怅:感到忧伤、惆怅。
- 群:指群体或伴侣。
- 鸳鸯浦:指鸳鸯栖息的地方,象征恋爱。
- 憔悴:形容因思念而显得憔悴。
- 篇幅:指写作的篇章。
- 调筝:调弦,指弹琴。
- 紫塞:古代边塞,象征遥远的地方。
- 玉关:古代关口,象征春天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恩贵,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风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写离愁别绪,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摸鱼儿 孤雁》创作于一个孤独的时刻,诗人可能因离别或思念而产生这样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摸鱼儿 孤雁》通过精致的意象和深切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和思念之苦。诗中开头的“怅离群半江空晚”,通过江面和晚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表现出一种无处依靠的心理状态。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回忆起与爱侣的曾经,尤其是“飞来曾渡鸳鸯浦”的意象,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两人曾经的甜蜜时光,而如今则是“顾影独怜憔悴”,展现了深切的思念和孤独。
诗中的“书待寄,奈要写相思篇幅,难成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尽管心中有千言万语,却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诗人对琴声的描写“调筝柱,胜却冰弦十二”,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好,也隐喻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难以倾诉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离愁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对现状的无奈与彷徨,最终引发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知己的渴望,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怅离群半江空晚:表达一种孤独的感觉,离开群体的孤独感让人感到惆怅,江水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空旷。
- 平沙欲下仍起:即使平静的沙滩上,情感依旧起伏不定,难以平息。
- 飞来曾渡鸳鸯浦:回忆与爱侣曾经共同的美好时光,象征爱情的甜蜜。
- 顾影独怜憔悴: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到更加孤独和憔悴,展现内心的脆弱。
- 书待寄,奈要写相思篇幅,难成字:想要写信表达思念,但难以找到合适的言辞。
- 惊风去矣:感叹风带走了什么,似乎预示着时光的流逝。
- 任雪夜呼奴,云天觅伴,相与永抛弃:在孤独的雪夜中,寻找伴侣的希望逐渐破灭。
- 调筝柱,胜却冰弦十二:调弦的琴声胜过十二根冰弦,象征着音乐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
- 看伊冷落孤栖久,尝透异乡情味:目睹爱人孤独的生活,感受到异乡的苦涩。
- 嗟两地。只撇下离愁一点秋云里:叹息两地相隔,只有离愁留在秋天的云中。
- 归程万里,看紫塞尘清,玉关春好,何处觅知己:归途遥远,眼前的美好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渴望找到理解自己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愁比作秋云,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孤独和无奈。
- 拟人:赋予“风”以情感,表现出对时间和环境的感知。
- 对仗:如“调筝柱,胜却冰弦十二”,形成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愁和思念展开,展示了孤独的情感和对知己的渴望,深刻描绘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情与苦楚,体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下的内心挣扎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雁:象征孤独、离别的情感。
- 鸳鸯浦:象征爱情的美好与甜蜜的回忆。
- 秋云:代表离愁、思念的情感。
- 紫塞和玉关:象征着遥远的归途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鸳鸯浦”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亲情
D. 乡情 -
“书待寄,奈要写相思篇幅,难成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愉悦
C. 难以言表的思念
D.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调筝柱”在表达什么? A. 乐器的美
B. 诗人的孤独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摸鱼儿 孤雁》都表现了思乡与离愁的情感,但前者更偏向于纯粹的乡愁,而后者则包含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与感慨,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和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词曲杂谈》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