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赋鲇鱼风筝》

时间: 2025-01-26 07:21:28

野塘春水连天碧,化作烟波色。

忽听何处弄鸣筝。

又是东风卷入、碧云声。

苕苕直上千霄汉。

儿女争呼唤。

从容不傍逆风飞。

何事竹竿难上、笑男儿。

意思解释

虞美人 赋鲇鱼风筝

作者:沈鹊应 〔清代〕

原文展示

野塘春水连天碧,
化作烟波色。
忽听何处弄鸣筝,
又是东风卷入碧云声。
苕苕直上千霄汉,
儿女争呼唤。
从容不傍逆风飞,
何事竹竿难上笑男儿。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野塘水面与天空连为一体,呈现出碧绿的色彩,宛如烟波浩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筝声,原来是东风卷着这清音飘入了碧云之中。风筝在空中高高飞起,直冲云霄,孩子们争相呼叫着。风筝在空中自由翱翔,为什么竹竿却难以支撑得住,嘲笑那无能的男儿呢?

注释

  • 野塘:指乡村的池塘。
  • :指颜色清澈、鲜明。
  • 化作:变成。
  • 弄鸣筝:演奏筝曲。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苕苕:形容风筝轻盈而上升的样子。
  • 从容:沉着、镇定。
  • 逆风:与风的方向相反的风。
  • 竹竿:放风筝的支撑物。

典故解析

诗中“东风”一词常用以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生机与希望。同时,筝声与风筝的意象结合,展现了春日的生动场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鹊应,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与诗歌创作,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观寄托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为清代,社会动荡与变革并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儿童游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 赋鲇鱼风筝》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孩子们放风筝的生动场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开头的“野塘春水连天碧”将读者引入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清澈的水面与蔚蓝的天空相互辉映,仿佛一体。接着,“忽听何处弄鸣筝”引入了音乐的元素,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随后,诗人将风筝的升空与孩子们的欢呼结合起来,构建出一种活泼、自由的氛围。最后一句“何事竹竿难上笑男儿”则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男儿在生活中面对的种种无奈与调侃,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塘春水连天碧:描写春天野塘的水面与天空融为一体,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2. 化作烟波色:水面如烟雾般的色彩,显示出春日的朦胧与美丽。
  3. 忽听何处弄鸣筝:突然听到远处传来的筝声,增加了音乐感,丰富了画面。
  4. 又是东风卷入碧云声:东风把筝声带入蓝天,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5. 苕苕直上千霄汉:风筝高高飞起,直冲云霄,体现了孩子们的自由与快乐。
  6. 儿女争呼唤:孩子们欢呼着,渲染了热闹的气氛。
  7. 从容不傍逆风飞:风筝在风中自由飞翔,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在。
  8. 何事竹竿难上笑男儿:最后一句以幽默的方式反映出男儿在生活中的无奈与调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水比作“烟波”,增强了诗的意象美。
  • 拟人:东风“卷入碧云声”,使自然元素富有生命。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儿童的欢愉,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带有对成年生活的调侃和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水:象征生命与希望。
  • 东风:代表温暖、生命的开始。
  • 风筝:象征自由与童趣。
  • 竹竿:象征生活的限制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秋天
    • B. 冬天
    • C. 春天
    • D. 夏天
  2. 诗中孩子们在做什么?

    • A. 游泳
    • B. 放风筝
    • C. 唱歌
    • D. 打球
  3. “白话文翻译”中提到的“竹竿难上”是什么意思?

    • A. 竹竿很高
    • B. 竹竿无法支撑
    • C. 竹竿很细
    • D. 竹竿很重

答案

  1. C. 春天
  2. B. 放风筝
  3. B. 竹竿无法支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晓》通过描绘春天的早晨,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与《虞美人 赋鲇鱼风筝》在主题与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