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灯花》
时间: 2025-01-11 20:39:11意思解释
祝英台近 灯花
作者: 沈鹊应 〔清代〕
原文展示:
漏声微,香烬炷。夜永寂人语。瞥眼银釭,金穗垂垂吐。忽惊一朵红鲜,游蜂寻到,又却是飞蛾翩舞。正无绪。细认凝笑蛾眉,为伊久延伫。护住风帘,红焰尚如许。是他报与人知,休教落去。尽无寐,替防饥鼠。
白话文翻译:
夜深人静,漏斗声微弱,香烛的火焰轻轻摇曳。夜色漫长,四周寂静无声,唯有我一人独自沉思。忽然瞥见银色的灯光,垂下的金穗似乎在轻轻吐露。突然被一朵鲜艳的红花吸引,蜜蜂飞来,却又是翩翩飞舞的蛾子。此时我无所事事,细细打量那笑容如蛾眉的女子,久久未能离去。轻轻掀起窗帘,红色的烛火依旧明亮。她似乎在告诉我,不要让这美丽的火焰熄灭。整夜未眠,只能小心防备那饥饿的老鼠。
注释:
- 漏声: 指水滴声,暗示时间流逝。
- 香烬: 指燃烧的香烛,烛火摇曳。
- 银釭: 银色灯具,象征夜晚的光明。
- 金穗: 形容灯火的颜色和光泽。
- 蛾眉: 比喻女子的眉毛,形容女子的美丽。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蛾眉”常用于古诗中形容女子的美丽,常见于描写女子的柔情和娇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鹊应,清代诗人,以词作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情,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在夜深人静之际,思绪万千,反映了诗人对夜晚孤独的感受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境上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诗人以烛光为引子,营造出了一种温馨却又略显孤独的氛围。通过“漏声微,香烬炷”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夜晚,细腻的感官描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清幽。诗中提到的“红鲜”与“游蜂”,不仅是对美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然而,紧接着出现的“飞蛾翩舞”则暗示着一种无奈与迷惘,似乎美好又易逝。最后的“尽无寐,替防饥鼠”更是将孤独与困扰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在夜深人静中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漏声微,香烬炷”:描写夜深时的静谧与香烛的微光。
- “夜永寂人语”:夜色漫长,周围寂静无声。
- “瞥眼银釭,金穗垂垂吐”:灯光闪烁,似乎在诉说什么。
- “忽惊一朵红鲜”:突然被鲜艳的花吸引。
- “游蜂寻到,又却是飞蛾翩舞”:蜜蜂和飞蛾的出现,象征着美好与无奈。
- “正无绪”:无所事事,心情闲散。
- “细认凝笑蛾眉”:细细打量那美丽的女子。
- “护住风帘,红焰尚如许”:轻轻掀起窗帘,烛光依旧明亮。
- “是他报与人知,休教落去”:她似乎在告诉我,不要让美好消失。
- “尽无寐,替防饥鼠”:整夜无法入眠,心中烦忧。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女子的眉毛比作蛾,展现其美丽。
- 拟人: 烛光似乎在诉说,赋予了静物以情感。
- 对仗: 描述中“游蜂”和“飞蛾”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夜晚孤独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中短暂美好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 灯火: 象征温暖与希望。
- 红花: 代表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飞蛾: 反映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香烬”指的是什么? A. 香炉 B. 蜡烛 C. 香水
- 诗中提到的“蛾眉”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A. 眼睛 B. 眉毛 C. 嘴唇
- 诗人在夜里感到怎样的情绪?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 B. 蜡烛
- B. 眉毛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词作常常描绘女性的柔情与孤独,与沈鹊应的《祝英台近》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