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千叶水仙
作者: 沈鹊应 〔清代〕
黄晕冰绡,并刀剪就明玑碎。
自然仙态。仿佛添环佩。
昔日凌波,依旧风姿在。
功夫耐。层层轻裁。
欲共梅花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千叶水仙”的美丽,犹如黄晕的冰绡,经过刀剪修整,显得更加精致。水仙花自然流露出一种仙女般的气质,似乎为她添上了环佩。想当年她在水边轻盈舞动的姿态,依然留存。经过多次细心的裁剪,她的美丽更是耐人寻味。她的魅力不亚于梅花,想要与之争妍斗艳。
注释:
- 冰绡: 一种薄而透明的绸布,常用来形容轻盈、柔美的事物。
- 刀剪: 这里指用刀和剪刀来修整花朵,使之更为美丽。
- 明玑: 精美的装饰,指代花朵的细腻与华丽。
- 仙态: 形容如仙女般的气质与姿态。
- 凌波: 原指在水面上轻盈行走,形容水仙花的柔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鹊应,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情怀与审美。他的诗词多以花卉等自然景物为题材,流露出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点绛唇 千叶水仙》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墨客追求雅致生活,花卉成为常见的题材。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水仙的描绘,表达对美丽事物的向往与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千叶水仙”为主题,首先从“黄晕冰绡”的描写入手,生动展现了水仙花的纤细与柔美。词中通过“刀剪”一词,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精雕细琢的努力。这不仅是对花朵的修整,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接着,诗人提到“自然仙态”,展示了水仙花那种不施粉黛却自有风华的特质,似乎在暗示真正的美丽不需要过多修饰,而是自然流露。
“昔日凌波”的描写则引发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词人通过这种怀旧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了对水仙花的赞美。后面几句“功夫耐”“欲共梅花赛”,则是将水仙花的美与梅花进行比较,显示出水仙的独特魅力,也隐含了对梅花的仰慕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美的多元化理解。
整首词在意象上巧妙结合,情感真挚细腻,展现出一种优雅而超脱的审美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晕冰绡”:形容水仙花的颜色与质感,黄晕如阳光透过冰绡般的柔和。
- “并刀剪就明玑碎”:经过细心的修整,花朵显得更加华丽精致。
- “自然仙态”:水仙花浑然天成,宛如仙女般的神韵。
- “昔日凌波”:回忆起水仙花曾经在水边轻盈舞动的优雅姿态。
- “功夫耐”:修整花朵需要耐心与技巧。
- “层层轻裁”:细致地裁剪花瓣,使其更显美丽。
- “欲共梅花赛”:渴望与梅花相比,展现水仙的独特魅力。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水仙花比作仙女,强调其高雅与美丽。
- 拟人: 赋予水仙花以人的情感与气质,使其更具生命力。
- 对仗: 词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水仙花的美丽为主线,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仙: 象征清雅、高洁,表达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 梅花: 代表坚韧与优雅,常用于与其他花卉的比较中,突显水仙的独特性。
- 环佩: 代表华丽与高贵,暗示水仙花的高雅气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晕冰绡”主要描写了什么?
- A. 水仙的颜色与质感
- B. 梅花的美丽
- C. 花园的景象
-
“昔日凌波”是指什么?
- A. 水仙花的过去
- B. 花园的景象
- C. 梅花的姿态
-
诗人希望水仙花与梅花相比,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梅花的嫉妒
- B. 对水仙的自豪
- C. 对自然美的向往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点绛唇 千叶水仙》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同为描写自然美的作品,但前者更侧重于细腻的花卉描写,而后者则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观。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