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其七》

时间: 2025-04-27 11:55:52

南县烧畬早,西溪落涨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县烧畬早,西溪落涨初。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农田已经开始烧荒,西溪的水位刚刚开始上涨。

注释:

  • 南县:指的是南方的某个地方,具体不详。
  • 烧畬:指的是农民把田地的杂草烧掉,以便为新一季的耕作做好准备。
  • 西溪:指的是一条西边的溪流。
  • 落涨:水位的变化,落指水位开始下降,涨指水位开始上升。
  • :表示刚开始。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烧畬”这一农业活动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对自然的适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望之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他的诗风多以写实见长,常常描绘自然景象和农耕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农耕季节的变换之际,反映了农民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诗人在此时写下此诗,或许是为了记录和感慨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诗歌鉴赏:

《句 其七》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南方的农村景象,展现了自然变化与农耕活动的紧密联系。诗的开头“南县烧畬早”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农田画面,烧畬的行为不仅是农民的日常劳动,也是春耕前的必要准备,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接下来的“西溪落涨初”则描绘了水位变化的细腻情景,暗示着春季的来临和农田灌溉的需要。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又有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在短短的两句中,诗人成功地将农田的耕作与自然的循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诗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给人以深思和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县烧畬早”

    • 描述了南方地区的农民在春季早早开始烧荒的情景,体现出农民对时节的把握以及对新一季工作的期待。
  • “西溪落涨初”

    • 描绘了西溪水位开始上升的状态,预示着春季雨水的到来,也暗示着农田即将被灌溉的情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的前后两句结构工整,形成对比,展现出农田与溪流的自然景象,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意象:通过“烧畬”和“落涨”,营造出一种动态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热爱,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在农业生产中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 烧畬:象征着春耕的开始和对新生的期待,也体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
  • 西溪: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变化,代表着农田灌溉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烧畬”指的是什么活动?

    • A. 收割
    • B. 烧荒
    • C. 灌溉
    • D. 种植
  2. “西溪落涨初”中,“落涨”指的是什么现象?

    • A. 水位下降
    • B. 水位上升
    • C. 水位保持不变
    • D. 洪水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农耕与自然的关系
    • C. 乡村生活的美好
    • D. 农民的辛勤劳动

答案:

  1. B. 烧荒
  2. B. 水位上升
  3. B. 农耕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望之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比较,二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刘望之更侧重于农耕生活的细致描写,而王维则更注重山水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