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若即事
作者:王伯稠 〔明代〕
兴来时野眺,小立倚柴扉。
一雨清波动,双林片月归。
山飖藏竹语,水鸟出花飞。
不觉空烟暮,蒙蒙翠湿衣。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兴致来了的时候,我在田野间眺望,轻轻地站着,倚靠着柴门。经过一场雨,清澈的水波荡漾,双林中的片月开始归来。山间的竹子轻声细语,水鸟在花间飞翔。不知不觉间,傍晚的烟雾悄然降临,我的衣服也沾上了湿润的青翠。
注释:
- 兴来:兴致上来,心情愉悦时。
- 小立:轻轻地站立。
- 柴扉:用柴木做的门。
- 清波动:清澈的水波荡漾。
- 双林:双边的树林。
- 片月归:一轮月亮渐渐地回归。
- 山飖:山间的风吹动。
- 藏竹语:竹子在风中轻声细语。
- 水鸟:水边的鸟儿。
- 出花飞:从花中飞出。
- 不觉:不知不觉。
- 空烟暮:空中弥漫的烟雾,傍晚时分。
- 蒙蒙翠湿衣:衣服被湿润的青翠所沾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伯稠,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风格多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的美景,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哲思。
创作背景:
《兰若即事》一诗,创作于王伯稠在乡间的某个宁静时刻,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得到的灵感和安慰。此诗是他在田园生活中的随感,展现了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
诗歌鉴赏:
《兰若即事》是一首极具田园气息的诗作,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愉悦。诗的开头“兴来时野眺,小立倚柴扉”,展现出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他在田野中,随意眺望,身心放松,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接着“一雨清波动,双林片月归”,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宁静。雨水使得水面波动,月光映照在林间,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仿佛使人置身于世外桃源。此时的景象,既有动感又充满宁静,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随后的“山飖藏竹语,水鸟出花飞”,诗人将自然中的声音与生物的活动结合起来,描绘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竹子在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低声私语,而水鸟则在花间翩翩起舞,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灵动。
最后的“不觉空烟暮,蒙蒙翠湿衣”,则将诗的意境推向深邃,随着傍晚的降临,诗人不知不觉中被自然的美景所浸润,衣服也被拂过的湿气所沾染,形成一种感性的体验。这一刻,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与流畅的节奏,传达出一种淡然与悠然的情感,令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兴来时野眺:在兴致高涨的时候,站在田野上眺望远方。
- 小立倚柴扉:轻轻地站着,倚靠在柴木做的门上。
- 一雨清波动:经历了一场雨,水面荡起清澈的波纹。
- 双林片月归:双边的树林中,一轮明月开始归来。
- 山飖藏竹语:山间的风轻轻吹动,竹子发出细微的声音。
- 水鸟出花飞:水边的鸟儿从花丛中飞出,生动活泼。
- 不觉空烟暮:不知不觉中,傍晚的烟雾悄然降临。
- 蒙蒙翠湿衣:我的衣服被湿润的青翠覆盖,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生动形象地比喻为诗人的心境。
- 拟人:竹子的“藏竹语”赋予了竹子以人的情感,使得自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山飖藏竹语,水鸟出花飞”,形成了和谐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洗净与新生,代表自然的变化。
- 月:象征宁静与思考,代表时间的流逝。
- 竹:象征坚韧与清雅,代表自然的生机。
- 鸟:象征自由与灵动,代表生命的活力。
- 烟:象征模糊与幻影,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感受的瞬息万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兴来时野眺”中的“兴”意指: A. 兴奋
B. 兴致
C. 兴旺
D. 兴盛 -
“不觉空烟暮”中的“空烟”可以理解为: A. 空气
B. 烟雾
C. 空旷
D. 空寂 -
诗中提到的“水鸟”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自由活泼
B. 孤独
C. 安静
D. 疲惫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兰若即事》都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景象,但王维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哲思与感悟,而王伯稠则更强调与自然的直接感受与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