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

时间: 2025-02-04 16:09:15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白话文翻译:

这条中流岂是没有计策的,经过百战的努力也无法挽回失去的骏马。伟大的事业本就不是人力可以掌控的,乌江的亭长又怎会明白这些呢?

注释:

  • :指中流,常用于形容江河的中心位置。
  • 分岂:分开怎么会。
  • 无遗策:没有留下的计策。遗策指的是留下的谋略或策略。
  • 百战空劳:经历了百次战斗却白白辛劳。
  • 不逝骓:骓,指骏马;不逝,意为无法挽回。
  • 大业:指伟大的事业或成就。
  • 固非人事及:本来就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 乌江亭长:乌江的亭长,这里指代地方官员或普通人。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乌江,历史上有著名的乌江自刎事件,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项羽,在乌江边上选择自杀,以免被敌人俘获。这一事件成为后世众多文人吟咏的对象,表达了英雄的悲壮与无奈。诗中提到的“百战空劳”可视为项羽在争霸中的无奈与失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迟,唐代诗人,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历史人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背景可能源于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命运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理解。

诗歌鉴赏:

《乌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历史人物项羽的悲剧命运,探讨了个人奋斗与历史大势之间的关系。诗的开头以“中分岂是无遗策”引入,表达了对项羽一生的深刻反思,强调即使有谋略,也难以改变历史的走向。接着“百战空劳不逝骓”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英雄在经历无数战斗后,所获得的却是徒劳无功的结果,象征着个人努力与历史潮流的无奈对立。最后,诗人以“乌江亭长又何知”作结,暗示历史的无情与普通人的无知,强调伟大的事业往往不是个人所能掌控的。这首诗既有对英雄命运的哀叹,又蕴含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中分岂是无遗策:开头一句表明了对历史的深思,暗示项羽虽有计策,但最终却无力改变结局。
    • 百战空劳不逝骓:通过百战来强调项羽的努力,但骏马的失去象征着时间与机会的流逝,无法追回。
    • 大业固非人事及:强调伟大的事业是超越个人努力的,无法仅凭人力掌控。
    • 乌江亭长又何知:结尾引入乌江亭长,暗示普通人对历史的无知,传达了对历史的冷静观察与无奈感慨。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仗与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具有节奏感。
    • 通过意象的对比(如“百战”与“空劳”),突显出英雄的无奈与历史的冷酷。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个人努力与历史命运的关系,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同情与对历史无情的感悟。

意象分析:

  • 中流:象征着历史的中心,暗示着历史的波澜壮阔。
  • 骏马:象征着机会与青春,失去后无法挽回的遗憾。
  • 乌江:历史的背景,代表着英雄的悲壮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骏马”象征着什么?

    • A. 机会
    • B. 努力
    • C. 失败
    • D. 成就
  2. “百战空劳”意指什么?

    • A. 英雄的胜利
    • B. 英雄的无奈
    • C. 英雄的荣耀
    • D. 英雄的悲剧
  3. 诗中提到的“乌江亭长”象征什么?

    • A. 普通人
    • B. 英雄
    • C. 历史
    • D. 努力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蜀相》:同样探讨历史与个人的关系。
  • 李白《将进酒》: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曹操《观沧海》与孟迟《乌江》:两者均有对历史的反思,但《观沧海》更加强调自然与历史的对比,而《乌江》则更集中于个体的悲剧命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与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