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千里忆佳期,镜里空怜玉树姿。
惊梦暗憎鹦鹉唤,避人偷寄伯劳词。
月窥翠幌愁相语,花入珠帘恨自知。
争信文园憔悴客,渐宽腰带鬓如丝。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春风吹拂,千里之外我思念着与你相会的美好时光;在镜中,我只能空自怜惜那玉树般的美丽身姿。
在梦中被惊醒,暗自憎恨鹦鹉的叫声,躲避他人,我偷偷将伯劳的诗词寄出。
月光透过翠色的帷帐,我愁苦地想与你交谈,花儿映入珠帘,我心中的恨意无人知晓。
为何要相信文人雅士都是憔悴的客人?渐渐地我放宽了腰带,鬓发已如丝般白。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风:春天的风,代表温暖和生机。
- 佳期:良辰美景,与爱人相会的日子。
- 镜里:指镜子,象征自我反省和对美的追忆。
- 玉树:比喻美人的姿态。
- 鹦鹉:鸟类,常用来象征美丽的声音。
- 伯劳:一种鸟,常用作寄托情感的象征。
- 翠幌:绿色的帷帐,象征隐秘和柔美。
- 珠帘:用珍珠制成的帘子,象征奢华和梦幻。
- 文园:文人居所,象征文化和文学的氛围。
- 腰带、鬓:分别指腰部的服饰与头发,象征生活的变化与衰老。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伯劳词”,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念之情,伯劳的叫声如同寄托了对恋人的思念。诗人通过鸟类的意象,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伯稠(约1530-约1600),明代诗人,字伯稠,号隐山,生于浙江,擅长诗文,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事,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变动和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常以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表达对爱情的思考与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初恋的回忆与思念之情。首句“春风千里忆佳期”中,春风不仅象征着温暖的季节,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的“镜里空怜玉树姿”,则通过镜子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无奈与自怜,反映了诗人在追忆中无法再现的美好。
诗中的意象如“鹦鹉”、“伯劳”,不仅让人联想到生动的自然景象,更寄托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忧伤。尤其是“月窥翠幌愁相语”,月光透过帷帐,增添了夜的静谧与愁苦,仿佛在倾诉着难以言表的情感。
最后几句“争信文园憔悴客,渐宽腰带鬓如丝”则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体现了在经历了青春与爱情的浮沉后,所感受到的孤独与衰老。这首诗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风千里忆佳期:春风带来温暖,千里之外思念着与爱人相会的日子。
- 镜里空怜玉树姿:在镜中看到自己,空自怜惜那如玉树般美丽的身姿。
- 惊梦暗憎鹦鹉唤:梦中被惊醒,对鹦鹉的叫声暗自厌恶。
- 避人偷寄伯劳词:躲避他人,偷偷将思念的词句寄出。
- 月窥翠幌愁相语:月光透过翠色的帷帐,愁苦地想与你倾诉。
- 花入珠帘恨自知:花儿映入珠帘,我心中的恨意无人知晓。
- 争信文园憔悴客:为何要相信文人都是憔悴的客人?
- 渐宽腰带鬓如丝:渐渐放宽腰带,鬓发已如丝般白。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如“玉树”比喻美人)、拟人(“月窥”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和对仗(如“春风千里”与“镜里空怜”对仗工整),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题围绕思念与怀旧,表现了诗人在时间流逝下对爱情的追忆与感慨,流露出对青春的惋惜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温暖、希望与重生。
- 镜子:反映自我认知与追忆。
- 鹦鹉:美好声音的象征,暗含思念之情。
- 月光:夜的宁静与思念的象征。
- 珠帘与翠幌:象征奢华与隐秘的情感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树”指代什么?
A. 一种树木
B. 美丽的女子
C. 一种鸟类 -
“月窥翠幌”中的“窥”字表示什么?
A. 偷看
B. 照耀
C. 隐藏 -
诗中提到“伯劳词”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思念与离别
B. 喜悦与庆祝
C. 叹息与哀愁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思念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写孤独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王伯稠的《和韵》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思念,但王伯稠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诗经》与《楚辞解析》
- 《古诗词鉴赏》
这些书籍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