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寺》

时间: 2025-01-26 07:10:03

梵宫岑蔚处,齐梁树犹绿。

餐胜常如新,逢景不嫌熟。

西原泉石佳,一赏亦云足。

空潭已非昔,亭外鞓红簇。

车马为喧阗,焉能媚幽独。

人夸富贵花,我爱萧疏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梵宫岑蔚处,齐梁树犹绿。
餐胜常如新,逢景不嫌熟。
西原泉石佳,一赏亦云足。
空潭已非昔,亭外鞓红簇。
车马为喧阗,焉能媚幽独。
人夸富贵花,我爱萧疏竹。

白话文翻译:

在高耸入云的梵宫旁,齐梁的古树依然青翠。
尽管美食常有新意,遇到美景时也不觉得厌倦。
西原的泉水和山石都极为美好,偶尔欣赏一番也足以令人满足。
空潭的景色已经不如从前,亭外的红花竞相盛开。
车马嘈杂的喧闹,如何能媚惑那幽静的独处?
人们赞美富贵的花朵,我却钟情于清淡的竹子。

注释:

  • 梵宫:指佛教寺庙,寓意庄严神圣的所在。
  • 岑蔚:形容高耸、苍翠的样子。
  • 齐梁:指齐国和梁国,古代中国的两个朝代,常用来象征繁华的景象。
  • 餐胜:享用美食,胜指美味的食物。
  • 云足:表示满意,心满意足。
  • 鞓红:指红色的花朵,寓意繁华的景象。
  • 喧阗:指喧闹的声音。
  • 幽独:指幽静与独处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渊耀,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现个人情怀与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士人追求隐逸与自然之美的风潮。诗人在兴福寺游玩时,感受到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发出对繁华与简淡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兴福寺》通过描绘寺庙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俗的淡漠。首联“梵宫岑蔚处,齐梁树犹绿”描绘了寺庙的高大与苍翠,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接下来的“餐胜常如新,逢景不嫌熟”则表现了诗人对美食与美景的珍视,展现出一种细腻的生活态度。

中间的“西原泉石佳,一赏亦云足”突出了自然景观的美妙,使人心满意足。而“空潭已非昔,亭外鞓红簇”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景色的变化,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最后,诗人以“车马为喧阗,焉能媚幽独”表达了对喧嚣世界的厌倦和对静谧环境的向往,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对简约生活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梵宫岑蔚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和庄严。
  2. 齐梁树犹绿:古树依旧青翠,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3. 餐胜常如新:享用的美食总是新鲜的。
  4. 逢景不嫌熟:即使再熟悉的景色也不会厌倦。
  5. 西原泉石佳:西边的泉水和岩石都极为美好。
  6. 一赏亦云足:偶尔欣赏一下也让人感到满足。
  7. 空潭已非昔:空潭的景色跟过去已不同。
  8. 亭外鞓红簇:亭外的红花竞相盛开。
  9. 车马为喧阗:喧嚣的车马声让人感到烦躁。
  10. 焉能媚幽独:如何能吸引幽静的独处呢?
  11. 人夸富贵花:人们赞美那些富贵的花朵。
  12. 我爱萧疏竹:而我更喜欢清淡的竹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车马为喧阗,焉能媚幽独”,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用“富贵花”比喻繁华的生活与浮华的追求。
  • 排比:如“餐胜常如新,逢景不嫌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繁华世俗的反思,以及对幽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梵宫:象征宗教与精神的追求。
  2. 齐梁树:代表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传承。
  3. 空潭: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4. 鞓红:象征繁华与美好。
  5. :象征高洁与清幽,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梵宫”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家
    • B. 佛教寺庙
    • C. 一种植物
  2. 诗人更喜欢哪种植物?

    • A. 富贵花
    • B. 萧疏竹
    • C. 向日葵
  3. “车马为喧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 A. 喜欢热闹
    • B. 对喧闹的厌烦
    • C. 忍受喧闹

答案:

  1. B. 佛教寺庙
  2. B. 萧疏竹
  3. B. 对喧闹的厌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和内心的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静夜思》:通过对月的思念,表达了离愁与乡思,风格上更具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