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鹤小憩》

时间: 2024-10-16 20:43:06

看山不陟山,适兴随所止。

投筇叩兰若,曲径平于砥。

老僧引我行,幽鸟惊人起。

湿翠滴松下,飞泉喧竹里。

瓯凝薇露香,檐覆藤花紫。

枯坐学禅定,澄心观物理。

夕梵一声钟,归路渺烟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来鹤小憩
作者: 彭慰高 〔清代〕

看山不陟山,适兴随所止。
投筇叩兰若,曲径平于砥。
老僧引我行,幽鸟惊人起。
湿翠滴松下,飞泉喧竹里。
瓯凝薇露香,檐覆藤花紫。
枯坐学禅定,澄心观物理。
夕梵一声钟,归路渺烟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山中游历时的心境与感受。他并不强求登高望远,而是随兴而止,享受自然的美好。投筇(把手杖放下)在兰若(寺庙)的门前,沿着平坦的小路走去。老和尚引导着我,幽静的鸟儿因人的到来而惊起。湿润的翠绿从松树下滴落,飞泉在竹林中嘈杂流淌。瓯杯中凝聚着香甜的玫瑰露,屋檐上覆盖着紫色的藤花。我静坐学习禅定,心中澄明,观察物理的道理。傍晚的梵钟悠然敲响,归途在烟水中变得渺茫。

注释

  • :登上、攀登。
  • :手杖,古人登山时常携带的工具。
  • 兰若:指寺庙或道观。
  • :磨石,表示小路平坦。
  • 幽鸟:指在幽静环境中栖息的小鸟。
  • :瓷器,通常用来盛放香料或饮品。
  • 薇露:指带有香气的露水。
  • 禅定:指静坐修行,保持心境的宁静。
  • :佛教的音调或声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慰高,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常以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为题材,体现了他的哲理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访某个山水景区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致,表达了他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佛教禅意的理解。

诗歌鉴赏

《来鹤小憩》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首句“看山不陟山”,强调了放下攀登的欲望,转而欣赏眼前的美景,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从容。接下来,诗人用“投筇叩兰若”表现出他在静谧的寺庙中驻足,表明了他对内心修行的重视。

在细节描写上,诗人通过“湿翠滴松下,飞泉喧竹里”展现了山中湿润的气候以及泉水的流淌声,营造出一个生动的自然场景。后续的“瓯凝薇露香,檐覆藤花紫”则通过色香味的结合,增强了意境的丰富性,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整首诗结尾以“夕梵一声钟”收束,既有时间的流逝感,也暗示了归途的遥远,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对自我内心的思考,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看山不陟山”,表达了诗人不追求高处的心态。
    • “适兴随所止”,体现了随兴而止的洒脱。
    • “投筇叩兰若”,展示了诗人停留在寺庙前的情景。
    • “曲径平于砥”,描绘了通往寺庙的小路。
    • “老僧引我行”,暗示了师长引导的智慧。
    • “幽鸟惊人起”,表现了自然的灵动。
    • “湿翠滴松下”,营造出湿润的自然环境。
    • “飞泉喧竹里”,展现了泉水流动的声音。
    • “瓯凝薇露香”,描绘了香气四溢的场景。
    • “檐覆藤花紫”,展现了紫藤的美丽。
    • “枯坐学禅定”,体现了修行的静谧。
    • “夕梵一声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归路渺烟水”,表现了归途的迷茫与思索。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内心的宁静。
    • 拟人:幽鸟因人的到来而惊起,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湿翠滴松下,飞泉喧竹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自然意象
    • :象征高远、追求与宁静。
    • :象征坚韧与长寿,常与修身养性相联系。
    • :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流动。
    • :象征美好与芳香,增加了生活的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看山不陟山”意指: A. 要攀登高山
    B. 不强求攀登,而是欣赏
    C. 只看山不理自然
    D. 只在山上静坐

  2. “老僧引我行”中的“老僧”代表: A. 自然的灵性
    B. 师长的引导与智慧
    C. 年龄的象征
    D. 生活的平淡

  3. 诗的最后一句“归路渺烟水”表达了: A. 归途的清晰
    B. 归途的迷茫
    C. 对归途的向往
    D. 从未迷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诗词对比

  • 比较彭慰高的《来鹤小憩》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王维更侧重于描绘秋天的景色与感受,彭慰高则强调了修行与思考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