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
时间: 2025-01-11 12:53:55意思解释
观海
作者: 独孤及 〔唐代〕
原文展示
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白话文翻译
在北方的渤澥岛上,我登高远望,回头看到秦东的门。谁能知道造物的功力,开凿出这天池的源头。深邃的洞穴吞噬着百川,水流四通八达,无边无际。宽阔的视野漫无边际,仿佛可以看到天地的根基。白日从中间升起,扶桑的日出似乎可以触摸。遥远的蓬莱峰,仿佛金台依然存在。秦帝曾经经过这里,登上高峰,飞翔如同翻腾。扬起旗帜,百神汇聚,朝阳下群山奔腾。徐福最终成就了什么?羡慕门徒的空谈。如今只见石桥的遗迹,千年潮水留痕。
注释
字词注释:
- 渤澥: 指渤海,古称澥。
- 秦东门: 秦国的东门,象征历史的回顾。
- 造物功: 指自然的造物能力。
- 澒洞: 深邃的洞穴,形容水流的奔涌。
- 扶桑: 古代传说中的日出之地。
- 蓬莱峰: 传说中的仙境,象征不朽的理想。
- 秦帝: 指秦始皇,历史上著名的帝王。
典故解析:
- 徐福: 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历史典故,象征对长生与不朽的追求。
- 扶桑和蓬莱: 分别代表日出之地和仙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独孤及,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海边的时刻,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历史的沉重,表达了对宇宙、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观海》展现了诗人登临渤澥岛时所见的壮阔海景与历史感悟。开篇描绘了高耸的岛屿与回望秦国的东门,构建了时间与空间的交错。诗人在此不仅是观海,更是思索历史的变迁,揭示了造物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接下来的景象描绘,澒洞吞百谷,展现了自然的浩瀚,水流无边,象征着时间的延续与历史的无垠。
诗中“白日自中吐”,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扶桑的日出与蓬莱的遥想,表达了对理想与长生的追求。诗人提到秦帝的登临与徐福的追寻,反映了对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的反思,质疑成就与空谈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思。诗人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感慨,构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 登高望远,回顾历史。
-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赞美自然的创造力,感慨人类的渺小。
-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 描述水流的奔涌与广阔,象征历史的延续。
-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视野的开阔与对宇宙根基的思考。
-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 日出的希望与理想的触碰。
-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
-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 历史的回顾,体现了人物的伟大。
-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汇聚神灵的壮观与自然的奔腾。
-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对历史人物成就的反思与质疑。
-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逝去的历史痕迹,感叹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 “扶桑如可扪”比喻日出的美好与可及。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韵律感。
- 夸张: “澒洞吞百谷”表现自然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海的观赏,探讨了自然的壮丽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渤澥: 代表海洋的浩瀚与神秘。
- 白日: 象征希望与新生。
- 扶桑与蓬莱: 代表理想与不朽的追求。
- 秦帝与徐福: 历史人物象征着追求与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扶桑”象征什么?
- A. 夕阳
- B. 日出
- C. 月亮
- D. 星星
-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 A. 描述自然
- B. 讲述个人经历
- C. 引用历史人物
- D. 以上全部
答案: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观海》与《庐山谣》: 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历史的思考,但《观海》更侧重于宇宙与历史的宏观视角,而《庐山谣》则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观海》这首诗的深刻意蕴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