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以雨复留借榻老僧禅室》

时间: 2025-02-04 15:30:45

乞得禅房半日留,卧看岩雨泻清沟。

浮云岂是尘中物,又逐秋风天外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得禅房半日留,
卧看岩雨泻清沟。
浮云岂是尘中物,
又逐秋风天外游。

白话文翻译

向寺庙请求在禅房停留半天,
躺在床上看着山岩上的雨水流淌入清澈的沟渠。
那浮游的云朵难道是凡尘中的物件,
它们又随着秋风去往遥远的天际。

注释

  • 乞得:请求得到。
  • 禅房:寺庙中的修行房间。
  • 卧看:躺着观看。
  • 岩雨:山岩上的雨水。
  • :倾泻,流下。
  • 清沟:清澈的沟渠。
  • 浮云:在天空中漂浮的云朵。
  • 尘中物:世俗的物质。
  • :追逐。
  • 秋风:秋天的风。
  • 天外游:在天空之外游荡。

典故解析

  • 禅房:与佛教修行相关的场所,代表清净、安宁的境地。
  • 浮云:象征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状态,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生卒年不详)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风格多呈现出淡泊明志的气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弥逊在大宁寺的一个雨天。他向寺庙请求短暂的留宿,借此机会沉浸在自然与心灵的宁静中,反映了他对禅意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烦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大宁以雨复留借榻老僧禅室》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诗的开头“乞得禅房半日留”,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对静谧生活的渴求。通过借宿老僧的禅房,诗人得以暂时逃离尘世的喧嚣,享受片刻的安宁。

接下来的“卧看岩雨泻清沟”,描绘了雨水从岩石倾泻入清沟的自然景象,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雨的清澈与岩石的沉静相得益彰,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和谐的自然法则。

“浮云岂是尘中物”,则引发了诗人对浮云的哲学思考。浮云在高空中自由漂浮,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心境,诗人通过此句表达了对世俗物质的淡薄和对自由的向往。最后一句“又逐秋风天外游”,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自由的状态,浮云随着秋风游荡在广阔的天空,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洒脱。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通过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内心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乞得禅房半日留:请求在禅房暂时停留,表达了对修行环境的向往。
  2. 卧看岩雨泻清沟:躺着观看雨水流淌,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3. 浮云岂是尘中物:浮云和世俗物质的对比,表达了对超脱的思考。
  4. 又逐秋风天外游:云朵随风飘荡,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云比作超脱尘世的象征。
  • 拟人:雨水似乎在倾泻而下,给人以生命的感觉。
  • 对仗:诗中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房:象征着静谧与修行。
  • 岩雨: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与美。
  • 浮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 秋风:代表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请求在何处借宿?

    • A. 山顶
    • B. 禅房
    • C. 旅馆
  2. 诗中描写的雨水流向哪里?

    • A. 河流
    • B. 清沟
    • C. 大海
  3. 浮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尘世的烦恼
    • B. 自由与无拘无束
    • C. 财物的追求

答案

  1. B. 禅房
  2. B. 清沟
  3. B. 自由与无拘无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 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
  • 苏轼的《题西林壁》:强调了对自然景色的哲理思考,意境上更具开阔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