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色 端午日与客临泛》
时间: 2025-02-04 15:2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庭春色 端午日与客临泛
作者:王慎中
令节繁华,少年游冶,都付驰波。
但对时佳兴,同人情话,因物成趣,与众偕和。
筇竹纶巾随处好,况浯渡桥头水正多。
须知道,吾生行乐耳,请勿言他。
方舟迟日徐动,何用唤红袖青娥。
有疏帘清簟,瑶徽玉尘,閒看鸥戏,偶听菱歌。
耳目尘烦浑洗尽,敕到手行杯休放过。
傍人笑,问平生断饮,此日微酡。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间正是繁华的季节,年轻人游玩嬉戏,尽情享受着水面上的波涛。
但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朋友们聚在一起,畅谈心情,因着周遭的景物而增添乐趣,与大家共欢。
竹筇和渔蓑随处可用,更何况在渡口的桥头,水流正丰盈。
我只想知道,人生在世就是要快乐,请不要再提其他烦扰的事。
小舟在阳光下缓缓移动,何必再去呼唤那红袖和青娥。
有着疏落的帘子和清凉的席子,悠闲地看着海鸥戏水,偶尔听到菱歌的声音。
耳目之间的烦恼都已洗净,快来喝酒,别让这杯酒轻易放过。
旁人笑着问我平生是否断酒,今天我微微有些醉意。
注释
- 令节:指节令,特指端午节。
- 游冶:游玩嬉戏。
- 筇竹:指一种竹子,常用作手杖。
- 纶巾:用丝绸制成的头巾,古代文人常用。
- 浯渡:指某一渡口的名称。
- 疏帘:指稀疏的帘子,形容轻盈。
- 瑶徽玉尘:形容清雅精致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慎中,明代诗人,字仲明,号子山,生于晚明时期。王慎中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著称。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端午节,正值春末夏初,自然景色繁盛,正是人们游玩聚会的好时光。诗人借助与友人泛舟湖上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快乐的追求。
诗歌鉴赏
《洞庭春色 端午日与客临泛》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乐图。王慎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春光明媚、友人相聚的欢愉气氛。诗中的“令节繁华,少年游冶”,开篇即设定了游玩的主题,紧接着通过“同人情话,因物成趣”,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及因环境而生的乐趣。
诗人使用了诸多自然意象,如“筇竹”、“纶巾”、“浯渡桥头水正多”,不仅展现了周围的美景,也寄托了诗人对轻松生活的向往。尤其是“耳目尘烦浑洗尽”,展现了诗人抛开烦恼,尽情享乐的态度。最后两句“傍人笑,问平生断饮,此日微酡”,则以幽默的方式,反映了诗人对饮酒的态度,表达了在欢乐时光中不必拘束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令节繁华,少年游冶:描述了端午节的繁华景象,年轻人在游玩嬉戏。
- 但对时佳兴,同人情话:朋友聚会,畅谈心情。
- 因物成趣,与众偕和:因周围的美景而增添乐趣,共同欢庆。
- 筇竹纶巾随处好:竹筇和渔蓑随时可用,体现悠闲自在。
- 况浯渡桥头水正多:水流丰盈,形象地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春光的美好,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对仗:如“红袖青娥”与“疏帘清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强调与友人相聚的重要性,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尽情享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色:象征生命的繁盛与生机。
- 筇竹、纶巾:代表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鸥戏、菱歌:体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春节 -
诗人对饮酒的态度是?
A. 禁酒
B. 适量饮酒
C. 酗酒 -
诗中提到的“筇竹”是指什么?
A. 一种鱼
B. 一种竹子
C. 一种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慎中的《洞庭春色》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有着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但王慎中的作品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欢乐氛围,而李白则更突出个人的孤独与对酒的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选读》
- 《王慎中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