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玉女 其二 春宵》
时间: 2025-02-04 15:36: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宫饼烧残,小阁落梅如雪。
衾窝寒峭,箫局薰才热。
钗声鬓影,偷见烛花双结。
漏铜迟滴,绣帷轻揭。
私语窗间,腻薇浆香暗裛。
是乡堪老,万斛闲愁歇。
鹣鹣梦稳,莫使风惊檐铁。
春宵几刻,消磨人杰。
白话文翻译:
宫中饼干烧得不成样子,小阁楼下的梅花像雪一样飘落。
被窝里寒气逼人,箫声刚刚散发出温暖。
耳边传来钗子碰撞的声音,忍不住偷看烛光下的身影。
漏壶里水滴得缓慢,轻轻揭开绣帷。
在窗间低声私语,腻薇的香气暗自渗透。
这样的乡情令人堪忧,万种闲愁也渐渐平息。
愿我在梦中安稳,别让风惊动了屋檐的铁瓦。
春夜过了几时,悄悄磨灭了英杰的身影。
注释:
- 宫饼:指宫中制作的糕饼,暗示奢华的生活。
- 衾窝寒峭:被子里感觉寒冷而又凛冽。
- 箫局:指箫声的地方,这里形容音乐的氛围。
- 漏铜:漏壶,古代用来滴水的器具。
- 腻薇浆香:用腻薇(薇菜)做成的香气,暗示优雅的气息。
- 鹣鹣:比喻鸳鸯,象征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约1580-1640),明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是描写女性情感与生活的细腻作品。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传言玉女 其二 春宵》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情感,尤其是对爱情和春夜的细腻描写。通过对春宵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诗歌鉴赏:
《传言玉女 其二 春宵》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浪漫情怀的诗。诗的开篇以“宫饼烧残”引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观察,随后用“小阁落梅如雪”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孤寂的春夜氛围。诗人通过对温暖与寒冷的对比,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细腻情感。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中充满了对爱情的细腻描绘,如“钗声鬓影”和“私语窗间”,通过声音与影像的交融,呈现出一种温柔而亲密的氛围。诗人对春夜的感受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心灵深处,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具体的物象到情感的升华,最终以“消磨人杰”收尾,流露出一种对英雄豪杰的惋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细腻而深刻的情感,正是明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宫饼烧残:开篇即用宫饼的残败,引出一种生活的无奈感。
- 小阁落梅如雪: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梅花如雪,增添了清冷之感。
- 衾窝寒峭:描写被窝的寒冷,暗示内心的孤独。
- 箫局薰才热:音乐的温暖与寒冷形成对比,暗示情感的交织。
- 钗声鬓影:细腻的描绘出情感的瞬间,传达出浪漫的气息。
- 漏铜迟滴:时间的缓慢流逝,暗示对当下的珍惜。
- 私语窗间:私密的交流,增添了亲密感。
- 腻薇浆香暗裛:香气的渗透,增强了氛围的柔和。
- 是乡堪老:对乡情的感慨,带有一丝忧伤。
- 万斛闲愁歇:表达了内心的愁绪得到了一丝缓解。
- 鹣鹣梦稳:愿望中的安稳,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莫使风惊檐铁:希望宁静的生活不被打扰,象征对平静的渴望。
- 春宵几刻: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的短暂。
- 消磨人杰:对英雄的感叹,流露出对时光的无奈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梅如雪”,通过比喻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拟人:如“漏铜迟滴”,让时间的流逝更具情感。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宵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细腻感受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同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叹,展现了明代士人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纯洁,暗示内心的孤独。
- 箫声:代表温暖与情感的交融。
- 香气:象征爱情的甜美与亲密。
- 春宵:象征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宫饼烧残”,这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
“腻薇浆香暗裛”中的“腻薇”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香水
-
诗的最后一句“消磨人杰”表达了什么情绪?
- A. 欢快
- B. 惋惜
- C. 愤慨
答案:
- B. 无奈
- A. 一种花
- B. 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情感,但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月夜表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梁清标的细腻描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