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色 咏橘》
时间: 2025-02-04 15:27: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庭春色 咏橘
作者: 吴梅
翠叶金丸,故山嘉果,艳说洞庭。
恰朱橙新荐,黄柑罢贡,同登樽俎,纤手香凝。
试摘霜枝三百颗,怕尝尽酸甜难解酲。
还堪笑,笑吾家正少,千树江陵。
逾淮又愁化枳,自惜市隐吴城。
况越州秋税,未除臣籍。
东坡楚颂,孰建孤亭。
雪后园林风色恶,甚玉几华筵寒旧盟。
重相问,问白头对弈,此局谁赢。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翠绿的叶子和金色的果实,故乡的美果,正是动人心弦的洞庭。
恰好有美味的朱橙新鲜上市,黄柑也停止了贡品的供给,
它们一同出现在酒席上,纤细的手指凝聚着香气。
试着从霜冻的树枝上摘下三百颗,
却怕尝尽了酸甜,难以解开醉意。
还可以笑,笑我家正少,千树江陵。
越过淮河又愁苦变成枳,
自惜在吴城隐居的生活。
况且越州的秋税,尚未解除臣籍。
东坡的楚颂,谁来建造孤亭?
雪后园林的风色恶劣,
尤其是华筵寒冷,旧日的盟约更显冷淡。
重重相问,再问白头对弈,这局谁赢?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叶金丸:翠绿的叶子和金色的果实,形容橘子的美好。
- 樽俎:酒席的器具,象征宴会。
- 香凝:香气浓郁,凝聚在一起。
- 酲:醉意,酒后昏沉的感觉。
- 枳:枳树,常用来与橘子相提并论,表示变得不如意。
- 秋税:指秋天的税收,象征生活的压力。
- 东坡:指苏东坡,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典故解析:
- “东坡楚颂”:提到苏东坡的诗作,暗示对文学的追求和人文情怀。
- “白头对弈”:象征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智慧的较量,可能反映对旧时友谊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梅(1880-1942),字木华,号梅庵,近现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常与自然景观结合,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吴梅对故乡的思念之际,表达了对洞庭湖地区的美好印象以及对橘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哲思和情感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吴梅的《洞庭春色 咏橘》是一首充满生机和情感的诗作。诗中以“翠叶金丸”的橘子作为切入点,描绘了洞庭湖的春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诗中的“朱橙新荐,黄柑罢贡”不仅是对美味的赞美,更是对生活丰富多彩的期待。
全诗通过对果实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橘子的美味与韵味,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的思考。摘下三百颗霜枝的橘子,象征着对生活多样性的追求,但“怕尝尽酸甜难解酲”则揭示了生活的复杂和矛盾,传达出一种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感悟。
此外,诗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压力的感慨,通过“逾淮又愁化枳”的描写,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和隐居生活的自惜。诗的结尾通过对“白头对弈”的提问,既是对人生智慧的思考,也是对友谊和人生局势的反思,构成了全诗的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叶金丸,故山嘉果,艳说洞庭:描绘了橘子鲜美的形象,并引出洞庭湖的美丽。
- 恰朱橙新荐,黄柑罢贡:橘子和柑橘的丰收,象征着生活的富饶。
- 同登樽俎,纤手香凝:宴会上品尝橘子的愉悦感受,突显其香气。
- 试摘霜枝三百颗,怕尝尽酸甜难解酲:对丰收的追求与对生活复杂感受的矛盾。
- 还堪笑,笑吾家正少,千树江陵: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 逾淮又愁化枳,自惜市隐吴城:隐居生活下的无奈与对传统的怀念。
- 况越州秋税,未除臣籍:生活压力与身份的困扰。
- 东坡楚颂,孰建孤亭:对文学和友谊的追忆。
- 雪后园林风色恶,甚玉几华筵寒旧盟:怀旧的情感与对旧日承诺的忧伤。
- 重相问,问白头对弈,此局谁赢:哲理性的思考,探讨人生的智慧和局势。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丸”比喻橘子的美好,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朱橙新荐,黄柑罢贡”,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橘子以情感,使其更具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橘子的描写,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橘子:象征着丰收与美好,同时也隐含了生活的复杂。
- 洞庭春色:代表故乡的美丽与温暖,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白头对弈:象征着老年人与人生智慧的较量,反映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翠叶金丸”指的是什么? A. 橘子
B. 苹果
C. 葡萄
D. 桃子 -
诗人对家乡的感情是: A. 感到无奈
B. 感到自豪
C. 感到怀念
D. 感到愤怒 -
“问白头对弈,此局谁赢”意指: A. 年轻人的胜利
B. 人生智慧的较量
C. 生活的无奈
D. 友谊的破裂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谭嗣同的《春日偶成》,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比,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吴梅的诗更具现代感,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风格与流派。
- 《现代诗词鉴赏》:提供对现代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