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色 秋后苦热》
时间: 2025-01-27 03:2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庭春色 秋后苦热》 作者: 王慎中 〔明代〕
漱石砺牙,枕流洗耳,幽意甚深。
记郎曹朝谒,红尘扑火,相门迎候,赤日流金。
熨尽崚嶒严冷面,向炎燠摧残思不禁。
非本性,但扯将手板,掷下冠簪。
一从钻名仕版,谩狐鼠得计甘心。
笑权豪气焰,能焚玉石,栖巢高突,燕雀将燖。
纵壑游鱼真得性,鹿辞获呼苹赴茂林。
潇洒也,任海焦砾烂,难胜静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春季洞庭湖的美景的欣赏,并通过对春色的赞美,表达了对秋后苦热的厌倦和对清新宁静的向往。诗中提到的“漱石砺牙”和“枕流洗耳”生动体现了诗人清洗内心的渴望。在记忆中,诗人回想起与朋友的相聚,生动的描绘了繁华与热烈的场景。接着,诗人反思人们在权势与名利面前的无奈和迷茫,犹如狐狸和老鼠的小聪明,最终也不过是被权贵所轻贱。最后,诗人强调了自我真实的追求,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宁静。
注释
- 漱石砺牙:比喻清醒、磨砺自己。
- 枕流洗耳:比喻置身于自然的宁静中,洗净耳朵聆听自然的声音。
- 赤日流金:形容阳光灿烂,似金流动。
- 熨尽:比喻消除、抚平。
- 冠簪:古代的头饰,象征社会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慎中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见长。王慎中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并融入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经历了一段繁华喧嚣之后,反思个人内心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中创作而成,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洞庭春色 秋后苦热》通过对春季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诗的开头部分,诗人以“漱石砺牙,枕流洗耳”形象地表达了对清新自然的向往,似乎在告别喧嚣的尘世,追寻一份内心的宁静。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与朋友相聚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热烈与欢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又感受到秋后的苦热,这种转折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权贵和名利的冷嘲热讽,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在权力的游戏中,许多人如同“狐鼠”般自甘堕落,失去了自我。而诗人则渴望能够像“游鱼”一般,追求真正的自我,不受外界的影响。这种追求自由与真实的愿望贯穿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漱石砺牙,枕流洗耳,幽意甚深。”:通过清洗和聆听,暗示内心的追求。
- “记郎曹朝谒,红尘扑火,相门迎候,赤日流金。”:回忆与友人相聚的热烈场景。
- “熨尽崚嶒严冷面,向炎燠摧残思不禁。”:反映对现实的无奈与压迫。
- “非本性,但扯将手板,掷下冠簪。”:表达对名利的厌倦,抛弃世俗的束缚。
- “一从钻名仕版,谩狐鼠得计甘心。”:揭示社会中小人的卑劣和功利。
- “笑权豪气焰,能焚玉石,栖巢高突,燕雀将燖。”:讽刺权势者的傲慢与无情。
- “纵壑游鱼真得性,鹿辞获呼苹赴茂林。”:追求自然的真实与自由。
- “潇洒也,任海焦砾烂,难胜静襟。”: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的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场景和情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诗的结构严谨,部分句子对仗工整,增加了读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名利的厌倦,通过对比展现出内心的追求与社会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真实自我的渴望与对世俗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庭: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秋后:代表人生的无奈与苦涩。
- 游鱼:象征自由与真实的自我。
- 燕雀:比喻小人和权贵的傲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漱石砺牙”的意思是: A. 清洗自己的内心 B. 吃石头 C. 磨牙 D. 休息
-
“笑权豪气焰”的意思是: A. 笑着权贵的傲慢 B. 感叹权贵的财富 C. 赞美权贵的风采 D. 嫉妒权贵的地位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描绘自然美景,表达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 《静夜思》 by 李白:通过夜晚的宁静,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王慎中的《洞庭春色 秋后苦热》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自然与自我内心的宁静,后者则强调对人生豪情的追求和对酒的赞美,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
- 《王慎中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