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张栻 〔宋代〕 乌云夭矫风作恶,雷奔电掣雨悬河。 须臾天宇复清霁,突兀西山紫翠多。
白话文翻译:
乌云翻滚,风势凶猛,雷声轰鸣,电光闪烁,大雨如悬河般倾泻。 转眼间,天空恢复了晴朗,西山高耸,紫翠交映,景色壮丽。
注释:
- 乌云夭矫:形容乌云翻滚,形态多变。
- 风作恶:形容风势凶猛,有破坏性。
- 雷奔电掣:形容雷声轰鸣,电光迅速闪烁。
- 雨悬河:比喻大雨如悬河般倾泻。
- 须臾:片刻,一会儿。
- 天宇:天空。
- 清霁:天气晴朗。
- 突兀:高耸的样子。
- 西山:指城南的西山。
- 紫翠:形容山色紫绿交映,美丽壮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城南书院所作的三十四首咏景诗之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的变化图。前两句通过对乌云、风、雷、电、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狂暴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描绘了天空迅速放晴,西山景色壮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美的享受。这种从动到静的转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乌云夭矫风作恶”,通过“乌云夭矫”和“风作恶”两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暴风雨来临前的紧张气氛。
- 第二句“雷奔电掣雨悬河”,以“雷奔电掣”和“雨悬河”进一步强化了暴风雨的猛烈程度。
- 第三句“须臾天宇复清霁”,用“须臾”一词,表达了天气变化的迅速,而“清霁”则带来了宁静和明朗的感觉。
- 第四句“突兀西山紫翠多”,以“突兀”形容西山的高耸,而“紫翠多”则描绘了山色的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雨悬河”比喻大雨如悬河般倾泻,形象生动。
- 拟人:“风作恶”将风拟人化,赋予其破坏性的特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乌云夭矫”与“风作恶”,“雷奔电掣”与“雨悬河”,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云:象征着暴风雨的来临,给人以压抑和紧张的感觉。
- 风:象征着自然的力量,特别是“风作恶”中的“恶”字,强化了风的破坏性。
- 雷电:象征着自然界的威严和力量,给人以震撼。
- 雨:象征着洗涤和新生,特别是“雨悬河”中的“悬河”,形象地描绘了雨的猛烈。
- 西山:象征着宁静和美丽,特别是“紫翠多”中的“紫翠”,描绘了山色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乌云夭矫”形容的是什么? A. 乌云翻滚 B. 乌云静止 C. 乌云消失 答案:A
-
“雷奔电掣”中的“掣”是什么意思? A. 闪烁 B. 轰鸣 C. 停止 答案:A
-
诗中“须臾天宇复清霁”表达了什么? A. 天气迅速变化 B. 天气持续不变 C. 天气逐渐恶化 答案:A
-
“突兀西山紫翠多”中的“突兀”形容的是什么? A. 西山的高耸 B. 西山的平缓 C. 西山的消失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西林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与朱熹的《春日》: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但张栻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变化,而朱熹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春日的宁静和美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全面的介绍,对理解张栻的诗歌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