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舍弟野望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苍崖望不极,林际起孤烟。
渔笛蒹葭岸,农歌左禾右罢桠田。
青涵濠上水,碧锁峡中天。
客鬓愁边改,秋风又一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崖远眺时的情景:苍茫的山崖延绵不绝,树林间升起孤独的炊烟。河岸边传来渔舟的笛声,田间则响起农人的歌唱,左边是丰硕的禾苗,右边则是刚刚耕作结束的田地。水流在青色的池塘上潺潺而过,碧绿的天际在峡谷中锁住。身为客人的我,愁苦的鬓发渐渐变白,秋风又吹过了一年。
注释
- 苍崖: 苍茫的山崖,形容高大、隽永的山体。
- 孤烟: 孤单的炊烟,象征着人烟稀少的宁静环境。
- 渔笛: 渔夫所吹的笛子,代表渔舟生活的恬淡。
- 蒹葭: 芦苇,生长在水边,常与渔舟联系在一起。
- 罢桠田: 农田耕作结束,表示收获或休息的状态。
- 青涵: 青色的水波,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碧锁: 天空的颜色如碧玉般锁住,形容壮丽的自然景观。
- 客鬓: 旅人白发,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思乡之情。
- 愁边改: 愁苦的鬓发逐渐变白,表达时间对人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惇夫,号青云,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带有对社会的思考与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李弥逊的游历途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正值秋季,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思绪万千。
诗歌鉴赏
《次韵舍弟野望》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的古诗。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如“苍崖”、“孤烟”、“渔笛”、“农歌”等,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苍崖望不极”便展现了辽阔的视野,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而“渔笛蒹葭岸,农歌左禾右罢桠田”则进一步细化了所描绘的场景,渔舟的笛声和农田的歌唱,形成了生动的画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青涵濠上水,碧锁峡中天”来描绘水天相接的壮丽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最后两句“客鬓愁边改,秋风又一年”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起来,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离愁。诗人虽然身处自然之中,但心中却难免生出愁苦之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在意象运用、情感表达上都非常成功,展现了李弥逊作为宋代诗人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崖望不极: 描述高耸的崖壁,目光所及无边无际,表现出辽阔的自然景象。
- 林际起孤烟: 在树林的边缘,升起了一缕孤烟,传达出宁静的乡村生活气息。
- 渔笛蒹葭岸: 渔夫的笛声在芦苇岸边响起,渔舟生活的惬意尽显。
- 农歌左禾右罢桠田: 农人的歌声从左右传来,表现了丰收的喜悦和劳作的结束。
- 青涵濠上水: 青色的水流在池塘上流淌,清澈见底,展现自然的纯净。
- 碧锁峡中天: 碧蓝的天空在峡谷中如同被锁住,形成了优美的自然画卷。
- 客鬓愁边改: 作为客人的作者,鬓发渐白,暗示岁月的流逝与惆怅。
- 秋风又一年: 秋风又吹过一年,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 “碧锁峡中天”形象地比喻了天空的美丽,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对仗: 诗句中的“渔笛”和“农歌”,形成了对比,增添了诗歌的音乐感。
- 意象: 通过“苍崖”、“孤烟”、“禾田”等意象,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愁苦和对时间流逝的思索。
意象分析
- 苍崖: 象征着壮丽和永恒,体现了自然的力量。
- 孤烟: 表达了宁静与孤独,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疏离感。
- 渔笛与农歌: 代表了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体现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 青涵与碧锁: 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象征着无尽的可能性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苍崖望不极”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远大前程
B. 辽阔的自然景色
C. 寂寞的心情 -
“客鬓愁边改”中“客”指的是什么? A. 渔夫
B. 旅人
C. 农民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有哪些? A. 山水田园
B. 都市繁华
C. 战争场面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次韵舍弟野望》与王维的《山中问答》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弥逊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哲理性理解。两者在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弥逊研究》
以上是对李弥逊《次韵舍弟野望》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美丽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