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其三》

时间: 2025-04-28 00:22:56

闲坐数梅花。

冷淡萧疏恰似他。

耐雪经霜开犹早,堪夸。

不向东风斗丽华。

游子滞天涯。

目断亲纬音信赊。

欲寄陇头无驿使,嗟呀。

梦绕罗浮不到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其三
作者: 顾贞立 〔清代〕

闲坐数梅花。
冷淡萧疏恰似他。
耐雪经霜开犹早,堪夸。
不向东风斗丽华。
游子滞天涯。
目断亲纬音信赊。
欲寄陇头无驿使,嗟呀。
梦绕罗浮不到家。

白话文翻译

在闲坐中数着梅花,
它们冷淡而稀疏,正如我此刻的心情。
虽经受了严寒与霜雪,它们依然早早开放,值得赞美。
却不向东风争奇斗艳。
我这游子被滞留在天涯,
望着远方亲人的音信如同无尽的绳索般遥远。
想要寄送信息到陇头,却没有驿站可使,真令人叹息。
梦中总是萦绕着罗浮山,却始终无法回到家中。

注释

  • 闲坐:无所事事地坐着。
  • 梅花: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高。
  • 耐雪经霜:能经受住雪和霜的考验。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游子:指离家在外的人。
  • 亲纬音信赊:指亲戚朋友的音信难以获得。
  • 陇头:指陇山附近,古代指代家乡。
  • 驿使:指驿站的邮差。
  • 罗浮:指罗浮山,象征着梦中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贞立(1640-1718),字士俊,号石屏,晚号梅溪,浙江绍兴人。清代词人,工诗词,尤以小令见长。其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乡愁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富有文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的时期,顾贞立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游子在外的孤寂感情。正值梅花盛开的时节,借梅花之坚韧与清雅,反衬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诗歌鉴赏

《南乡子 其三》是一首充满乡愁与孤独感的词作,诗人通过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心境。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傲然绽放,象征着坚韧与清高,正映衬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然而,诗人并不向东风争艳,反而表现出一种冷淡的自省与无奈。游子在外的心情是孤寂而渴望的,他盼望着能与家乡的亲人取得联系,但音信难通,令他感到无比惆怅。诗的最后一句“梦绕罗浮不到家”,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令人心生共鸣。整首词通过梅花这一意象,既展现了诗人崇高的情操,又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闲坐数梅花:诗人静坐时细数梅花,表现出一种淡然与闲适的心境。
  2. 冷淡萧疏恰似他:梅花的冷淡与稀疏正如他此时的孤独情绪。
  3. 耐雪经霜开犹早,堪夸:梅花尽管经历了严寒,却仍然早早开花,值得夸赞。
  4. 不向东风斗丽华:梅花不与春风竞争争艳,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5. 游子滞天涯:游子身处异乡,感到困顿。
  6. 目断亲纬音信赊:眼望亲人,音信遥遥无期,令人焦虑。
  7. 欲寄陇头无驿使,嗟呀:想向家乡寄信,却没有驿站可用,感到无奈。
  8. 梦绕罗浮不到家:梦中总是想念家乡罗浮山,却无法回去。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韧。
  • 拟人:梅花被赋予情感,表现其不争的态度。
  • 对仗:如“耐雪经霜开犹早,堪夸”展现工整的对仗工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借梅花的清高与坚韧,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坚持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东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 游子:代表离家在外的人,体现孤独感。
  • 罗浮:代表梦中的归宿,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闲坐数梅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a) 忙碌
    b) 悠闲
    c) 绝望
    d) 兴奋

  2. “梦绕罗浮不到家”中的“罗浮”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座山
    c) 一个城市
    d) 一条河

  3. 诗中提到的“游子”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乡
    c) 愤怒
    d) 寂寞

答案

  1. b) 悠闲
  2. b) 一座山
  3. b) 思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诗词对比
与《静夜思》相比,顾贞立的词虽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前者更加直接、简洁,而后者则通过梅花的意象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两者都体现出游子在外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大全》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