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秋宵玩月,寄怀修梅》

时间: 2025-02-04 13:37:59

花影认朦胧。

碧汉苕苕玉露浓。

新雁数行云影渡,匆匆。

书此芸笺寄远衷。

罗袖怯金风。

万籁无声独听蛩。

小立廊前窥月色,溶溶。

照尽闲愁总是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秋宵玩月,寄怀修梅
作者: 俞庆曾 〔清代〕

花影认朦胧。碧汉苕苕玉露浓。
新雁数行云影渡,匆匆。
书此芸笺寄远衷。

罗袖怯金风。万籁无声独听蛩。
小立廊前窥月色,溶溶。
照尽闲愁总是空。

白话文翻译:

在朦胧的花影中辨认,碧空如洗,露水浓厚。
新来的大雁几行掠过云影,匆匆而过。
写下这封信寄托我的远方思念。

轻盈的衣袖在金风中显得有些怯懦。
万物寂静,我独自聆听蟋蟀的鸣叫。
小立在廊前窥视那如水的月色,
照尽我无尽的闲愁,最终也只是空虚。

注释:

  • 花影:花的影子,喻指花的美丽与朦胧的情感。
  • 碧汉:指晴朗的天空。
  • 苕苕:形容水波荡漾。
  • 玉露浓:形容露水如玉般清澈。
  • 芸笺:文人的信笺,象征思念之情。
  • 罗袖:轻盈的衣袖,代表柔美的身姿。
  • 金风:秋风,带有一种清凉的感觉。
  • 万籁无声:指四周环境极为安静。
  • :蟋蟀,常常在秋天鸣叫,象征孤独。
  • 溶溶:形容月光如水般柔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庆曾(约1690-1750),字梦阮,号白云,清代诗人,善于咏叹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常蕴含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夜,诗人通过月光、花影和蟋蟀的鸣叫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富有情感的秋夜场景,寄托了对远方的思念与无尽的愁苦。

诗歌鉴赏:

《南乡子 秋宵玩月,寄怀修梅》是一首充满秋日气息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在宁静的夜晚对月亮的欣赏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开头两句“花影认朦胧,碧汉苕苕玉露浓”,描绘了一个朦胧而美丽的夜晚,月光洒在花影上,洒下浓厚的露水,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气息与静谧的美。接着“新雁数行云影渡,匆匆”,则让人联想到秋天的来临,几行大雁匆匆掠过,带来了远方归来的思念。

中间部分“书此芸笺寄远衷”展现了诗人写信寄托思念的情感,然而轻盈的“罗袖怯金风”,又反映出一种孤独和无奈,似乎在金风中感受到了一丝凉意,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小立廊前窥月色,溶溶。照尽闲愁总是空”,在月光的照耀下,诗人的闲愁似乎被一一照亮,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愁绪不过是空虚的感受,反映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感慨。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表现出诗人对孤独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影认朦胧:在朦胧的月光下,花影显得模糊而美丽。
  2. 碧汉苕苕玉露浓:在蓝天之下,水波荡漾,露水显得格外浓厚。
  3. 新雁数行云影渡,匆匆:几行新来的大雁飞过,映在云影之上,显得匆忙而 fleeting。
  4. 书此芸笺寄远衷:写下这封信,寄托我对远方的思念。
  5. 罗袖怯金风:轻盈的衣袖在秋风中显得有些不安。
  6. 万籁无声独听蛩:周围万物寂静,我独自听着蟋蟀的鸣叫。
  7. 小立廊前窥月色,溶溶:我在廊前小立,窥视那如水般柔和的月光。
  8. 照尽闲愁总是空:月光照亮了我所有的闲愁,但最后所感受到的却是空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汉苕苕”形容天空与水波的美丽。
  • 拟人:如“罗袖怯金风”赋予衣袖以感情。
  • 对仗:如“万籁无声”和“独听蛩”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情感中流露出孤独与虚无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影: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月光:象征思念与孤独。
  • 新雁:象征秋天的到来与时间的流逝。
  • :象征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罗袖怯金风”中的“罗袖”指的是什么?

    • A. 轻盈的衣袖
    • B. 粗糙的布料
    • C. 男士的长袍
    • D. 皮革制品
  2. 诗中提到的“新雁数行云影渡”中的“新雁”象征什么?

    • A. 春天
    • B. 秋天
    • C. 冬天
    • D. 夏天
  3. 诗的最后一句“照尽闲愁总是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满足
    • B. 空虚
    • C. 快乐
    • D. 愤怒

答案:

  1. A. 轻盈的衣袖
  2. B. 秋天
  3. B. 空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与孤独感,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人生哲理,但情感更为开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年谱》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宋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