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云学宦不同源,人镜风流百世存。
想见当年临案牍,必无书限误成根。
白话文翻译:
谁说做官的学问不一样呢?
人如镜子般,风流才华可以流传百世。
想必当年我在案前工作时,
一定不会因为书本的局限而误导我的根基。
注释:
- 宦:指做官的职业,尤其是指仕途上的人。
- 源:来源,根源。
- 人镜:比喻人如同镜子,可以反映出风流才华。
- 风流:指才华和气质。
- 临案牍:指在书桌前处理文书,做官时的工作状态。
- 书限:书本的限制。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人镜风流”可以理解为古人对才华和德行的重视,常常以“镜”作比,寓意人的品德和才能可以被他人所映照和评价。此诗作的背景可能与宋代对士人学问的追求有关系,反映出对真正才华的渴望与对书本知识局限性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梦阮,号懋斋,宋代的诗人、书法家,出身于士族,才华横溢。其诗作多以抒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士人理想和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何氏书堂》作于张镃对自身学术经历的反思,可能是在对比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书本知识局限性的批判以及对真实才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士人学习与实际官场经验之间的关系。首句“谁云学宦不同源”,显然是在回应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做官的学问有其特定的来源。这里,张镃通过反问的方式,质疑了这种看法,表明他对于官场学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接下来的“人镜风流百世存”,则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有才华的人的形象,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风流才华的持久价值。这种比喻使得诗意更加鲜活,突显出诗人对人品与才华的高度重视。
最后两句“想见当年临案牍,必无书限误成根”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官场中努力工作的自信,坚信自己的才华不会因书本的限制而受到阻碍。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力量,思想上深刻而具启发性,反映出张镃作为一个士人的自省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云学宦不同源:质疑传统观念,强调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背景也能成就做官的学问。
- 人镜风流百世存:以“镜”比喻,强调个人的风流才华能够超越时间,流传千古。
- 想见当年临案牍:回忆自己在办公室认真工作的情景,体现出努力与付出。
- 必无书限误成根: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才华不会因书本的局限而受到影响,反而会扎根于真实的经验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镜”,意在强调人的才华和品德可以被他人所反映和认知。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学问与实用之间关系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真正才华的重视和对书本知识局限性的反思,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士人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学宦:代表做官的学问,象征着传统士人的理想追求。
- 人镜:象征人的品德与才华,可以被他人所映照。
- 风流:象征个人的才华与气质,具有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 案牍:代表实际工作,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努力和实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谁云学宦不同源”的意思是: A. 学做官的方式相同
B. 学做官的方式不同
C. 做官是简单的
D. 学问和官职没有关系 -
“人镜风流百世存”中的“人镜”比喻的是: A. 人的外表
B. 人的才华和品德
C. 人的经历
D. 人的财富 -
诗人认为书本知识的局限性会影响: A. 人的风流
B. 人的才华
C. 人的根基
D. 人的工作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探讨了个人的努力与理想,但更侧重于人生的感慨与壮丽的自然景象。
- 《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张镃的官场思考形成对比,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