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过慈云岭小憩崇寿寺书所见十首 其九》

时间: 2025-01-27 03:14:05

亭桥两面看芙蕖,静数波间小队鱼。

碧幛弯环遮去路,净天终待此同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亭桥两面看芙蕖,静数波间小队鱼。
碧幛弯环遮去路,净天终待此同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诗人站在亭桥上,四周环绕着盛开的荷花,静静地数着水面上游动的小鱼。青色的帐幔弯曲着遮挡了去路,净化的天空似乎在等待与我同居。

注释:

  • 亭桥:指的是供人休息或观景的亭子和桥,构成了一个优雅的环境。
  • 芙蕖:即荷花,象征着清丽脱俗。
  • 静数:静静地数数,表现出一种宁静的心境。
  • 碧幛:指青色的帐幔,古代常用于装饰亭台。
  • 遮去路:意指帐幔遮挡了前方的路,暗示一种暂时的停留或沉思。
  • 净天:指清澈的天空,象征着宁静与纯净。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某一典故,但“芙蕖”常与清白、高洁的品德相联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尤其擅长描绘山水风光,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在出游途中经过慈云岭、崇寿寺时的所见所感有关。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富有意境,诗人以“亭桥”、“芙蕖”和“小队鱼”这些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恬静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诗中的“静数波间小队鱼”,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更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碧绿的帐幔似乎在遮挡着去路,给人一种暂时停留的感觉,暗示着诗人愿意在这片宁静中沉浸,而不是匆忙前行。

此外,“净天终待此同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渴望,似乎在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 亭桥两面看芙蕖:开头就设定了一个优雅的环境,亭桥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的气氛,同时“芙蕖”象征着纯洁、优雅。
  • 静数波间小队鱼:这一句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悠然自得。
  • 碧幛弯环遮去路:帐幔的描写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层神秘感,似乎暗示着诗人正在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 净天终待此同居: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暗示人和自然的归属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亭桥两面”与“碧幛弯环”,相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芙蕖象征纯洁的心灵,净天象征心灵的归宿。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宁静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出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亭桥:象征着人生的休憩与思考。
  • 芙蕖:象征着高洁与纯美。
  • 小队鱼:象征着生命的灵动与活力。
  • 碧幛:象征着遮挡与保护,带来一丝神秘感。
  • 净天: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静数波间小队鱼”表达了什么样的心境? A. 急躁
    B. 宁静
    C. 忧伤
    D. 兴奋

  2. “碧幛弯环遮去路”中的“碧幛”指的是什么? A. 荷花
    B. 帐幔
    C. 小船
    D. 树林

  3.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忽视
    B. 追求
    C. 恐惧
    D. 憎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张镃此诗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之美,但王维的诗更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李白《庐山谣》则更注重豪放与个性的抒发,展现的是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与张镃的细腻、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