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无烦游石氏祇园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2:22:18

侧身双树入,花气浣衣裳。

不道千年雪,融成百合香。

落红嫣小筑,凝翠湿回廊。

尚有安巢燕,呢喃问觉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侧身双树入,花气浣衣裳。
不道千年雪,融成百合香。
落红嫣小筑,凝翠湿回廊。
尚有安巢燕,呢喃问觉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园林景致,诗人走近两棵树,花香扑鼻,仿佛在洗衣服的衣裳上飘荡。千年的雪化成了百合的香气,让人意外。落红点缀着小屋,湿润的回廊上闪烁着翠绿的光泽。还有燕子在这里安巢,轻声呢喃,似乎在询问“王”是否还沉浸在梦中。

注释:

  • 侧身:侧身而行,表示诗人走近树木。
  • 双树:指两棵树,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花气:花香的气息,暗示春天的气息。
  • 浣衣裳:洗衣服的衣裳,暗喻清新自然的生活。
  • 千年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融成:融化后变成。
  • 百合香:百合花的香气,常象征纯洁和美好。
  • 落红:指掉落的花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
  • 嫣小筑:形容小屋的美丽。
  • 凝翠:青翠的颜色凝聚在一起。
  • 安巢燕:燕子在此安家,象征着温暖和宁静。
  • 呢喃:轻声细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郝浴,清代诗人,其诗风多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郝浴的诗歌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悠闲的游园之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清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园林景象,诗人以“侧身双树入”开篇,立即引入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生机与香气的环境。花香扑鼻,仿佛自然的气息在轻轻拂动,令人陶醉。接着“千年雪,融成百合香”,一句话将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有对自然之美的感恩。

“落红嫣小筑,凝翠湿回廊”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落花与翠绿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小筑,给人以宁静与安详。而最后一句“尚有安巢燕,呢喃问觉王”,更将这种生活的美好与温馨升华,燕子低语,象征着生活的悠闲与自在,也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细腻的描写以及柔和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幅园林风景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侧身双树入:诗人走近两棵树,侧身的动作使得画面更生动。
  2. 花气浣衣裳:花香浓郁,似乎能洗净衣裳,隐喻自然的洗礼。
  3. 不道千年雪:意外地提到千年的雪,象征时间的积淀。
  4. 融成百合香:雪融化后化为百合的香气,表明自然的转变。
  5. 落红嫣小筑:描绘小屋前落花的美丽,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6. 凝翠湿回廊:回廊上凝聚着湿润的青翠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7. 尚有安巢燕:燕子在这里安家,象征着温暖。
  8. 呢喃问觉王:轻声细语,似乎在问候某位王者,增添了生活的细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千年雪”比作美好的回忆。
  • 拟人:燕子的呢喃赋予了自然生命和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均衡,展现了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反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树:象征坚韧与和谐。
  • 花气:代表美好与清新。
  • 千年雪:时间的积淀与变化。
  • 百合香:纯洁美好的象征。
  • 落红:美好事物的短暂。
  • 安巢燕:温暖与安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郝浴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千年雪”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生命的短暂
    • C. 自然的美好
    • D. 人的孤独
  3. 诗中“落红嫣小筑”描绘了什么?

    • A. 一座宏伟的宫殿
    • B. 一个美丽的小屋
    • C. 一片荒凉的土地
    • D. 一条繁华的街道

答案:

  1. C. 郝浴
  2. A. 时间的流逝
  3. B. 一个美丽的小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郝浴与李白的作品都有对自然的描写,但郝浴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的情怀。
  • 杜甫的《春望》中虽有对自然的感叹,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忧虑,与郝浴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与人生:通向文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