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时间: 2025-04-27 06:04:49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
几多红泪泣姑苏。
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
越王宫殿半平芜,
藕花菱蔓满重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倾国倾城的美貌带来的无尽忧恨,多少眼泪浸湿了姑苏城。凝望着风中雪般的肌肤,吴国的山河在夕阳下显得空虚凋零,越王的宫殿也显得半荒芜,莲藕花和菱角满湖漂浮。

注释

  • 倾国倾城:形容女子的美貌可以使国家倾覆,城池陷落,极其美丽。
  • 恨有馀:指对美貌带来的忧愁和痛苦感到不满,恨意还不够。
  • 红泪:指女子因情伤而流下的泪水。
  • 姑苏:古地名,今苏州市,因而这里含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 凝睇:凝视,盯着看。
  • 雪肌肤:形容皮肤如雪般白皙。
  • 吴主:指吴国的君主,暗指历史上的吴王。
  • 越王:指越国的君主,暗指历史上的越王。
  • 藕花菱蔓:荷花与菱角,都是水边的植物,象征着水乡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薛昭蕴(约922年—约975年),字元亨,号白云山人,五代时期的女诗人,因其诗词才情和美貌而著称。她的作品常以哀怨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五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国破家亡的时代。诗人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美貌与命运的感慨,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悲剧。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美丽女子的内心挣扎。开篇“倾国倾城恨有馀”直接点出诗人对自身美貌的复杂感受,既是骄傲的象征,又是忧伤的根源。接着“几多红泪泣姑苏”,让人感受到这份美丽所带来的悲伤,似乎在为这份美丽而流泪,映射出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

“倚风凝睇雪肌肤”一句,描绘了女子的绝世美貌,传达出一种柔美和孤独的气息。后面的“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则用历史典故,表现了国家的衰败与美丽的无力感,仿佛在诉说着即使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也难以改变命运的悲剧。最后的“藕花菱蔓满重湖”则用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幽静而又凄凉的美感,象征着美丽与哀愁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倾国倾城恨有馀:美丽的女子因美貌而生的恨意,似乎是对命运的不满。
  2. 几多红泪泣姑苏:流淌的泪水,象征着对逝去爱情或家国的悲伤。
  3. 倚风凝睇雪肌肤:描绘女子美丽的肌肤,体现出其孤独和脆弱。
  4. 吴主山河空落日:吴国的衰落,显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体的无奈。
  5. 越王宫殿半平芜:越国的宫殿荒芜,暗示着权力的无常。
  6. 藕花菱蔓满重湖:自然景物的描写,增添了诗的意境与情感的层次。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倾国倾城”比喻女子的美丽,强调其影响力。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拟人: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感情,使之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整首词反映了美丽与命运的悲剧交织,表达了对历史、爱情和个人命运的思考,揭示了美貌带来的不幸与哀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倾国倾城:象征美的极致,也暗示着由此带来的悲剧。
  • 红泪:象征痛苦与失落。
  • 雪肌肤:体现了美丽和脆弱的双重性。
  • 山河、宫殿:代表国家的兴衰与权力的变迁。
  • 藕花菱蔓:自然的美与幽静,象征着内心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倾国倾城”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国家的忠诚
    B. 对美貌的自豪和忧伤
    C. 对历史的叹息
    答案:B

  2. “几多红泪泣姑苏”中的“红泪”指的是什么? A. 高兴的泪水
    B. 伤心的泪水
    C. 愤怒的泪水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吴主”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赵武王
    B. 吕洞宾
    C. 吴王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浣溪沙》在情感表达上都展现了女性对美貌与命运的思考,但李清照更多地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而薛昭蕴则更强调历史背景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悲剧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