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四 甲辰中秋后二日晚晴放舟石湖,观越城桥下☆月,明日将从胥口探桂山中,不预此游盖五年矣。》

时间: 2025-01-10 21:54:47

夜午看山旧寺楼,别来岩桂五经秋,好花凉月醉扶头。

一水又平桥畔路,几人曾预镜中游,山阳残笛更吹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其四》

夜午看山旧寺楼,
别来岩桂五经秋,
好花凉月醉扶头。
一水又平桥畔路,
几人曾预镜中游,
山阳残笛更吹愁。

白话文翻译

在夜晚和午后,我在旧寺楼上观赏山景,自从别离以来,岩石与桂花已经历了五个秋天。美丽的花朵与凉爽的月光让我沉醉不已。桥边的小路又平坦如水,几个人曾在镜子中幻想过这样的游玩,山阳的残笛声更添了一份愁绪。

注释

  • 夜午:指夜晚和中午,形容时间的交错。
  • 旧寺楼:指旧的寺庙和楼阁,暗示怀旧之情。
  • 岩桂:岩石上的桂花,象征自然的美。
  • 醉扶头:形容因美景美酒而陶醉。
  • 一水又平:水面平静如镜,映衬出宁静的氛围。
  • 桥畔路:桥边的小路,暗示游玩的地方。
  • 镜中游:指在心中幻想的游玩。
  • 山阳残笛:山阳的残余笛声,带来忧愁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文焯(生卒年不详,清代),字子彪,号雨村,晚号清江渔隐,浙江人。郑文焯是清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文景观,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成作于甲辰年中秋后二晚,作者在石湖放舟,感受自然宁静的同时,回忆往昔的游玩时光,表达了对友人和过往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郑文焯的《浣溪沙 其四》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词作,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游览的情景。开篇便以“夜午看山旧寺楼”引入,给人以惬意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宁静的自然之中。诗的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别来岩桂五经秋”一句,展现了时间的流逝,诗人在此地与自然相伴已久,感叹岁月的无情。而“好花凉月醉扶头”则通过美丽的花朵和凉爽的月光,传达出一种醉人的氛围。诗人似乎沉浸在这幅美好的画面中,忘却了世间的烦恼。

接下来的“一水又平桥畔路”描绘了宁静的水面与小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游玩意境。而“几人曾预镜中游”则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回忆,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山阳残笛更吹愁”一句,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残笛声中透出淡淡的忧愁,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午看山旧寺楼:夜晚和午后,我在旧寺楼上观赏山景,表现出悠闲和怀旧的情感。
  2. 别来岩桂五经秋:自从别离以来,岩石与桂花已经历了五个秋天,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的追忆。
  3. 好花凉月醉扶头:美丽的花朵与凉爽的月光让我沉醉,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
  4. 一水又平桥畔路:桥边的小路又平坦如水,描绘出宁静的环境。
  5. 几人曾预镜中游:几个人曾在心中幻想这样的游玩,表达了对友人及往昔时光的怀念。
  6. 山阳残笛更吹愁:山阳的残笛声更添了一份愁绪,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中游”,将幻想与现实相结合。
  • 拟人:如“凉月醉扶头”,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工整,韵律感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及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雄伟与宁静。
  • 桂花:象征友谊与思念。
  • :象征心境的平静与流动的时间。
  • 残笛:象征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浣溪沙 其四》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郑文焯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岩桂”指的是什么?

    • A. 岩石上的桂花
    • B. 岩石的形状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植物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自然和友人的怀念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浣溪沙》系列词作,特别是苏轼的《浣溪沙》。
  • 李清照的词作,特别是《如梦令》。

诗词对比

  • 郑文焯 vs. 苏轼:郑的词多描绘自然与情感,苏的词则更具哲理性和深度。
  • 主题:两者都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但郑侧重于个人情感,苏则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郑文焯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