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其二》

时间: 2025-01-10 22:59:57

意往蛾眉月,谁知近满光。

惊疑天上梦,慰藉劫馀肠。

玉臂人何偶,清宵魄可将。

故园今再见,起我兴飞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 其二
意往蛾眉月,谁知近满光。
惊疑天上梦,慰藉劫馀肠。
玉臂人何偶,清宵魄可将。
故园今再见,起我兴飞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感慨。诗人想象着如蛾眉般的月亮,谁能知道它即将圆满的光辉。内心的惊疑仿佛是天上的梦,带来对过去的慰藉。诗中提到的“玉臂”,指的是美丽的女子,清冷的夜晚,她的灵魂似乎可以寄托在此。如今再次见到故乡,心中的兴奋如同飞扬的心情。

注释:

  • 蛾眉月:指弯曲如蛾眉的月亮,形容新月。
  • 满光:指月亮圆满时的光辉。
  • 惊疑:惊讶和疑惑。
  • 劫馀肠:指经历过苦难后留下的心情。
  • 玉臂:形容女子的手臂如玉般白皙细腻。
  • 清宵:夜晚清冷的夜空。
  • :灵魂、精气的意思。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蛾眉月”常用于古诗中形容新月;“故园”则是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寄托,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佟绍弼,近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抒情,常表达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时代变迁中,诗人通过诗歌展现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的联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对故乡情感的回顾之际,或许在某个清朗的夜晚,诗人凝视着月亮,思念过去,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感遇 其二》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月亮和故乡的思索。开篇以“意往蛾眉月”引入,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迷恋和向往,月亮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接着,“惊疑天上梦”,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对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似乎在探讨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慰藉劫馀肠”则透露出一种对过往痛苦的反思和释怀,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经历的接受与理解。随后提到的“玉臂人何偶”,再一次拉回到思念的情感,清宵中似乎只有她的身影可以慰藉孤独的心灵。最后一句“故园今再见”是全诗的高潮,诗人重返故乡的情景引发出强烈的情感波动,“兴飞扬”不仅是对过往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月亮、梦境、故乡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空间,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意往蛾眉月:诗人借月亮表达内心的向往与思念。
  2. 谁知近满光:表面上是对月亮的描写,实际上是对人生变化的感慨。
  3. 惊疑天上梦:在月亮的光辉中,诗人感受到现实与梦境的模糊。
  4. 慰藉劫馀肠:对过去痛苦的反思与释怀,表达出一种人生的哲理。
  5. 玉臂人何偶:对美好事物的追忆,暗示孤独中的渴望。
  6. 清宵魄可将:在静谧的夜晚,灵魂仿佛得到了寄托。
  7. 故园今再见:重返故乡的喜悦,情感达到高潮。
  8. 起我兴飞扬:心中情感激荡,表达出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蛾眉月”形象地比喻新月,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拟人:将灵魂寄托在夜空中,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各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蛾眉月:象征着青春和美好,代表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清宵:象征宁静和思考,诗人在此情境下反思人生。
  • 故园:象征着根与归属,表达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蛾眉月”指的是哪种月亮?

    • A. 新月
    • B. 满月
    • C. 弯月
  2. 诗中提到的“劫馀肠”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开心
    • B. 悲伤
    • C. 释怀
  3. 诗的最后一句“起我兴飞扬”表达了什么?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他人的思念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感遇 其二》与《静夜思》都以月亮为意象,前者更加注重内心的思索与人生的哲理,后者则更为直接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
  • 《中国古典文学史》: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成就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