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秀才江居五题 其三 天隐洞 层崖削青瑶,谁昔此镌镂。 潭潭斗孤洞,中可百人受。 巑岏列岫绕,汹涌大江漱。 虞卿方著书,入此几年就。
白话文翻译:
层叠的山崖如同削出的青色美玉,是谁在这里雕刻出了这般景致? 深邃的洞穴如同斗室般孤立,其中足以容纳百人。 尖峭的山峰环绕四周,汹涌的大江在旁冲刷。 虞卿正在这里著书,已经在此居住了几年。
注释: 字词注释:
- 层崖:层叠的山崖。
- 削青瑶:形容山崖如削出的青色美玉。
- 镌镂:雕刻。
- 潭潭:深邃的样子。
- 斗孤洞:形容洞穴孤立如斗室。
- 巑岏:尖峭的山峰。
- 列岫:群山。
- 漱:冲刷。
- 虞卿:古代著名学者,此处指作者自己或某位隐士。
典故解析:
- 虞卿: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学者,著有《虞氏春秋》。此处可能借指作者自己或某位隐士在此著书立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擅长山水田园诗。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江边居所附近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是文同在其江边居所创作的系列诗之一,通过描绘天隐洞的景致,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天隐洞的壮丽景色,通过“层崖削青瑶”和“潭潭斗孤洞”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洞穴的深邃神秘。诗中的“巑岏列岫绕,汹涌大江漱”进一步以动感的笔触勾勒出周围山峰的尖峭和大江的汹涌,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最后提到“虞卿方著书,入此几年就”,暗示了作者或某位隐士在此隐居著书的情景,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和隐逸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层崖削青瑶,谁昔此镌镂。”:描绘山崖如削出的青色美玉,询问是谁雕刻了这般景致。
- “潭潭斗孤洞,中可百人受。”:形容洞穴深邃孤立,足以容纳百人。
- “巑岏列岫绕,汹涌大江漱。”:描绘尖峭的山峰环绕,大江汹涌冲刷。
- “虞卿方著书,入此几年就。”:暗示作者或某位隐士在此隐居著书,已经居住了几年。
修辞手法:
- 比喻:“层崖削青瑶”将山崖比作削出的青色美玉。
- 拟人:“潭潭斗孤洞”赋予洞穴以斗室的孤立形象。
- 对仗:“巑岏列岫绕,汹涌大江漱”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天隐洞景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自然意象和隐逸情怀相互映衬,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层崖:层叠的山崖,象征自然的壮丽。
- 青瑶:青色美玉,比喻山崖的美丽。
- 斗孤洞:孤立的洞穴,象征隐居的孤寂。
- 巑岏:尖峭的山峰,象征自然的险峻。
- 大江:汹涌的大江,象征自然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层崖削青瑶”比喻了什么? A. 山崖的美丽 B. 洞穴的深邃 C. 大江的汹涌
- “潭潭斗孤洞”中的“斗孤洞”形容了什么? A. 洞穴的孤立 B. 山峰的尖峭 C. 大江的冲刷
- 诗中的“虞卿方著书”暗示了什么? A. 作者在此隐居 B. 洞穴的深邃 C. 大江的汹涌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美景。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天隐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致的细致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山水诗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