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海棠》

时间: 2025-01-27 03:09:15

金屋银釭照宿妆,一枝分得锦云乡。

梅郎底事多馀恨,怪杀珊瑚不肯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枝海棠 杨维桢 〔元代〕 金屋银釭照宿妆,一枝分得锦云乡。 梅郎底事多馀恨,怪杀珊瑚不肯香。

白话文翻译:

金屋中的银灯照亮了夜晚的妆容,一枝海棠从锦云般的乡土中分得。 梅花郎为何有如此多的遗憾,怪那珊瑚不肯散发香气。

注释:

  • 金屋:指华丽的居室。
  • 银釭:银制的灯,这里指明亮的灯光。
  • 宿妆:夜晚的妆容。
  • 锦云乡:形容海棠生长的地方如锦绣般美丽。
  • 梅郎:指梅花,这里可能暗指诗人自己。
  • 底事:为何。
  • 怪杀:非常怪罪。
  • 珊瑚:这里指海棠花,因其颜色鲜艳如珊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约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观赏海棠花时,借花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某个夜晚观赏海棠花时所作,通过海棠花的美丽和梅花的遗憾对比,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遗憾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展现了其美丽和珍贵。首句“金屋银釭照宿妆”,用金屋和银灯来形容夜晚的华丽和明亮,衬托出海棠花的娇艳。第二句“一枝分得锦云乡”,将海棠花的来源比喻为锦云般的乡土,增加了其神秘和高贵的色彩。后两句通过梅花的遗憾,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无法拥有的遗憾。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通过对比和象征,传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屋银釭照宿妆:金屋和银灯的华丽背景,衬托出夜晚的妆容,即海棠花的美丽。
  2. 一枝分得锦云乡:海棠花如同从锦云般的乡土中分得,形容其来源高贵而美丽。
  3. 梅郎底事多馀恨:梅花郎(诗人自己)为何有如此多的遗憾,暗示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4. 怪杀珊瑚不肯香:怪罪海棠花(珊瑚)不肯散发香气,表达了诗人对无法拥有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棠花的来源比喻为锦云般的乡土,增加了其神秘和高贵的色彩。
  • 拟人:将海棠花拟人化为不肯散发香气的珊瑚,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比:通过梅花的遗憾和海棠花的美丽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遗憾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细腻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屋、银釭:形容夜晚的华丽和明亮。
  • 锦云乡:形容海棠花来源的高贵和美丽。
  • 梅郎:暗指诗人自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 珊瑚:指海棠花,因其颜色鲜艳如珊瑚,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屋银釭”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居室和明亮的灯光 B. 金色的屋子和银色的灯 C. 金色的装饰和银色的灯具 D. 金色的屋子和银色的装饰

  2. 诗中的“锦云乡”形容的是什么? A. 海棠花的美丽 B. 海棠花的来源 C. 海棠花的颜色 D. 海棠花的香气

  3. 诗中的“梅郎底事多馀恨”表达了什么? A. 对海棠花的喜爱 B. 对海棠花的遗憾 C. 对梅花的喜爱 D. 对梅花的遗憾

  4. 诗中的“怪杀珊瑚不肯香”中的“珊瑚”指的是什么? A. 海棠花 B. 梅花 C. 珊瑚石 D. 珊瑚树

答案:1. A 2. B 3. D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海棠》:苏轼的这首诗也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但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的这首词通过雨后的海棠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折枝海棠》与苏轼的《海棠》对比,前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而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维桢诗集》:收录了杨维桢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