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城饮马窟,饮马马还惊。宁知呜咽水,犹作宝刀鸣。
白话文翻译: 在长城的饮马窟边,马儿饮水后仍然惊恐不安。谁能知道那呜咽的流水声,仿佛是宝刀在鸣响。
注释:
- 饮马窟:指长城边供马饮水的地方。
- 呜咽水:形容水声悲凉,如同哭泣。
- 宝刀鸣:比喻水声激昂,如同宝刀出鞘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约1296-1370),元代诗人,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长城边塞的景象,通过饮马窟和呜咽水的意象,表达了边塞的荒凉和军旅的艰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长城边塞的荒凉景象。首句“长城饮马窟”直接点明了地点,而“饮马马还惊”则通过马儿的惊恐不安,暗示了边塞的不安定和军旅的艰辛。后两句“宁知呜咽水,犹作宝刀鸣”则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水声比作宝刀鸣响,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城饮马窟”:直接点明了地点,长城边的饮马窟,是边塞的典型景象。
- “饮马马还惊”:通过马儿的惊恐不安,反映了边塞的不安定和军旅的艰辛。
- “宁知呜咽水”:用“呜咽”形容水声,赋予水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气氛。
- “犹作宝刀鸣”:将水声比作宝刀鸣响,运用了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水声比作呜咽,赋予水以人的情感。
- 比喻:将水声比作宝刀鸣响,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城边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慨,反映了边塞的荒凉和军旅的艰辛。
意象分析:
- 饮马窟:边塞的典型景象,象征着边塞的荒凉和军旅的艰辛。
- 呜咽水:赋予水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气氛。
- 宝刀鸣:将水声比作宝刀鸣响,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饮马窟”指的是什么? A. 长城边供马饮水的地方 B. 长城边的战斗地点 C. 长城边的休息地点 答案:A
-
诗中的“呜咽水”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A
-
诗中的“犹作宝刀鸣”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边塞生活的艰辛。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杨维桢《饮马窟》: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边塞的壮丽和军旅的豪情,而杨维桢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边塞的荒凉和军旅的艰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杨维桢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描绘边塞景象的诗歌,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