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至(一作有客)》

时间: 2025-01-10 22:16:17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宾至(一作有客)
作者: 杜甫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白话文翻译:

久病的我已经很久了,选择了在江边建新居。
在这里远离喧嚣,生活清静,因此感到很舒适。
有位朋友路过我的茅草屋,叫我儿子来帮他。
他自己在田里锄草,轻轻地摘了一些菜,显得很亲切。


注释:

  • 患气:指长时间的病痛,气指的是身体的气息或精力。
  • 卜宅:占卜选择居所,指选择居住的地方。
  • 喧卑:喧闹与卑微,这里指的是远离繁华喧嚣。
  • 疏快:清幽舒适。
  • 茅宇:茅草搭建的房屋。
  • 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古时常用作农人的装束。
  • 自锄稀菜甲:自己用锄头锄菜,菜甲指的是菜地的杂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善于描写社会现实,关心民生,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杜甫晚年,他身处战乱频繁之际,经历了许多苦难,生活困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在江边居住,并以此诗表达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与感激。


诗歌鉴赏:

杜甫的《宾至》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出一种淡雅的生活情趣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诗的开头提到“患气经时久”,透露出诗人身体的虚弱与对生活的无奈,但随即转向新居的选择,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这清静的环境中,杜甫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享受自然的宁静。

“有客过茅宇”一句,点出了朋友的到来,给孤独的生活带来了温暖与情感的联系。呼儿正葛巾,展现了朋友间的亲密与轻松,友人之间的相处不再拘束,一种自然的温情流露。这种简单的生活场景,正是杜甫心灵深处的渴望,体现了他对人情温暖的珍视。

最后一句“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在平凡生活中所建立的深厚情感。杜甫用一把锄头与几片菜叶,表达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细腻的情感在这朴素的画面中流淌。

这首诗不仅反映出杜甫对生活的态度,也传达出一种对友谊的珍惜,表现出简单而又丰盈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患气经时久:长时间的身体不适,暗示诗人经历的苦难。
  2. 临江卜宅新:选择在江边建新居,寄托对新生活的期待。
  3. 喧卑方避俗:在这里远离世俗的喧嚣,享受宁静。
  4. 疏快颇宜人:环境清幽,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5. 有客过茅宇:朋友来访,增添生活的乐趣。
  6. 呼儿正葛巾:轻松的场景,体现友谊的自然与亲密。
  7. 自锄稀菜甲:自给自足,展现诗人的生活态度。
  8. 小摘为情亲:简单的动作蕴含深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患气”与“临江”,“喧卑”与“疏快”,形成了和谐的对仗。
  • 隐喻:通过“茅宇”与“葛巾”象征简单的生活态度。
  • 拟人:赋予环境以情感,使得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杜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反映出一种虽身处困境而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宁静与悠闲,代表了诗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 茅宇:象征朴素与真实的生活状态。
  • :象征生活的简单与自给自足,体现出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的《宾至》是哪种类型的诗歌?

    • A) 现代诗
    • B) 古诗词
    • C) 词
    • D) 曲
  2. 诗中提到的“茅宇”指的是什么?

    • A) 豪宅
    • B) 茅草屋
    • C) 石屋
    • D) 木屋
  3. 诗人通过“自锄稀菜甲”表现了什么?

    • A) 对市井生活的向往
    • B) 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 C) 对繁华的追求
    •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古诗词
  2. B) 茅草屋
  3. B) 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宾至》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杜甫更突出友情的温暖,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静谧美。

  • 杜甫《宾至》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诗更侧重于离别的伤感,而杜甫则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温情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