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时间: 2025-01-10 18:26:38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杜甫在经历战乱和艰辛之后,带着家人踏上蜀山之行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他对外部环境的无奈和内心的迷惘。诗人感叹自从避开盗贼,已经十年未能安宁,向南的故乡无法回归,只好再游历西川。他感受到周围的物象如水的倒影都显得虚幻,山的寂静让他的灵魂感到伤痛。他觉得自己无依无靠,整个家庭在这条艰难的路上都感到恐惧。长林中的风景迷人,但他内心却仍然迷惘。马儿在青草中嘶鸣,衫子沾染了翠微的露水。栈道倾斜地避开巨石,桥也断了,只能寻着小溪前行。诗人渴望何时能够结束战争,心中对老妻感到愧疚。行色匆匆,隐隐约约间有时能见到人烟,仆人和孩子们的声音在竹林间回荡。转动的石头惊动了鬼魅,弓箭落下了狖鼯。即便如此,诗人仍想用一笑来解忧,似乎想要安慰自己在困境中的心灵。

注释

  • 汩汩:形容水流声,暗指逃避的过程。
  • 群盗:指的是当时社会动乱中的盗贼。
  • 南国:指的是诗人心中的故乡。
  • 西川:指的是蜀地,诗人此行的目的地。
  • 物役水虚照:形象地描绘了物象的虚幻感。
  • 魂伤:形容内心的痛苦和伤感。
  • 倚著:依靠的意思。
  • 长林:指长长的树林,形象而富有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曾经历过安史之乱,诗作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在阆州时,正值他事业的低谷期,身处战乱之中,心怀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此时的杜甫,既要面对个人与家庭的艰难生存,也在思考国家的命运,情感复杂而深沉。

诗歌鉴赏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杜甫面临的困境与对未来的渴望。全诗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透出一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庭的愧疚。开头的“汩汩避群盗”便迅速带入了诗人所处的动荡环境,随后通过“悠悠经十年”道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无力。这种对时间的强调,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既是外在环境的写照,也是内心情感的反映。长林、草地、溪水等意象,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含着诗人心灵的迷惘与寻找归属的渴望。尤其是“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更是将诗人的忧虑与愧疚感推向高潮,深刻揭示了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音乐感,情感层层递进,最后的“真供一笑乐”则是对生活中微小乐趣的追寻,尽管身处困境,依然希望能够找到一丝慰藉。这种乐观与坚韧,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汩汩避群盗:描绘诗人为了躲避盗贼而逃亡的情景。
  • 悠悠经十年: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
  • 不成向南国:对无法返回故乡的失望。
  • 复作游西川:选择再次出行,代表了对未来的希望。
  • 物役水虚照:物象的虚幻感,折射诗人内心的迷茫。
  • 魂伤山寂然:自然的寂静与内心的伤痛形成鲜明对比。
  • 我生无倚著:感受到孤独与无助。
  • 尽室畏途边:对家庭的忧虑,反映出家庭在外的脆弱。
  • 长林偃风色:长林在风中摇曳,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变幻。
  • 回复意犹迷:虽然回归自然,但内心仍然迷惘。
  • 衫裛翠微润:描绘衣衫沾湿露水,展现自然的细腻。
  • 马衔青草嘶:马的叫声与青草相映,寓意生机。
  • 栈悬斜避石:险恶的道路,象征前行的艰难。
  • 桥断却寻溪:桥的断裂暗示人生的不易,寻溪则是对生命的希望。
  • 何日干戈尽:渴望和平,表达对战争的厌倦。
  • 飘飘愧老妻:对家人的愧疚感,情感深沉。
  • 行色递隐见:行旅中的匆忙与隐约可见的人烟。
  • 仆夫穿竹语:仆人的声音,描绘生活的日常。
  • 稚子入云呼:孩童的呼喊,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
  • 转石惊魑魅:自然的惊扰,暗示着未知的恐惧。
  • 抨弓落狖鼯:自然界的生物,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
  • 真供一笑乐:在困境中找到一丝乐趣,展现诗人乐观的态度。
  • 似欲慰穷途:希望通过笑声来安慰自己,体现了内心的坚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物役水虚照”,用水的虚幻来比喻内心的迷失。
  • 拟人:如“马衔青草嘶”,将马的叫声赋予情感,增加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多有对仗之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杜甫在动乱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对家庭的愧疚,以及在困境中坚持乐观的态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动与变化,代表诗人内心的迷茫。
  • :象征稳定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渴求。
  • :长林的描绘增添了自然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对归属的渴望。
  • :青草生机勃勃,暗示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群盗”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战乱中的盗贼
    C. 诗人的敌人
    D. 自然现象

  2. 诗人感到“飘飘愧老妻”是因为: A. 生活富裕
    B. 对家庭的愧疚
    C. 觉得自己年轻
    D. 生活无忧

  3. 诗中提到的“长林”象征: A. 诗人的家乡
    B. 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C. 战争的残酷
    D. 朋友的支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另一首著名诗作,描绘战乱中的心情。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杜甫的情感相呼应。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和平的渴望。
  • 李白《庐山谣》: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与杜甫的忧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下一句是什么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上一句是什么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下一句是什么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上一句是什么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下一句是什么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上一句是什么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下一句是什么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上一句是什么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下一句是什么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上一句是什么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下一句是什么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上一句是什么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下一句是什么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上一句是什么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下一句是什么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上一句是什么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下一句是什么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上一句是什么

汩汩避群盗,下一句是什么

悠悠经十年。上一句是什么

悠悠经十年。下一句是什么

不成向南国,上一句是什么

不成向南国,下一句是什么

复作游西川。上一句是什么

复作游西川。下一句是什么

物役水虚照,上一句是什么

物役水虚照,下一句是什么

魂伤山寂然。上一句是什么

魂伤山寂然。下一句是什么

我生无倚著,上一句是什么

我生无倚著,下一句是什么

尽室畏途边。上一句是什么

尽室畏途边。下一句是什么

长林偃风色,上一句是什么

长林偃风色,下一句是什么

回复意犹迷。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