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峡内淹留客,溪边四五家。
古苔生迮地,秋竹隐疏花。
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
西江使船至,时复问京华。
白话文翻译:
在峡谷中滞留的客人,溪边有四五户人家。
古老的青苔生长在湿润的土地上,秋天的竹子掩映着稀疏的花朵。
边塞的地方没有水井,山田里吃到的饭粒夹杂着沙子。
西江的船只驶来,时不时地询问京城的情况。
注释:
- 淹留:停留、滞留。
- 迮:此处指湿润的地方,一般指土壤。
- 塞俗:边塞的风俗,指边远地区的生活习惯。
- 京华:指京城,通常指长安或洛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社会动荡,民生艰辛,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风格沉郁,情感深厚。
创作背景:
《溪上》作于杜甫流亡生涯中,诗人身处险峻的峡谷,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景,表现了他对故乡与京城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溪上》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诗的开头以“峡内淹留客”引人入胜,立即带出一种幽静而孤独的氛围,虽然自然环境美丽,但诗人却身处滞留之地,心中难免生出对故乡的思念。接着,诗中提到的“溪边四五家”则透露出一种人文气息,虽少但温暖,展示了边远地区的生活状态。
“古苔生迮地,秋竹隐疏花”两句,用古苔与秋竹构筑出幽静的景致,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韵味。此时诗人似乎在感慨岁月的无情,抑或是对生活的安静思考。紧接着的“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则通过对边地生活的描写,反映出民生的艰辛,带有一种社会批判的意味。
最后一句“西江使船至,时复问京华”,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西江的船只把外界的信息带入,提醒着诗人他与京城的距离,以及对故乡的关注和思念。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杜甫笔下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峡内淹留客:在险峻的峡谷中滞留的客人,揭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
- 溪边四五家:点明附近有几户人家,增添了生活气息。
- 古苔生迮地:古老的青苔长满湿润的土地,描绘自然景观并暗示时间的流逝。
- 秋竹隐疏花:秋天的竹子掩映着稀疏的花,形成了美丽的画面,表现出自然的宁静。
- 塞俗人无井:边塞的风俗,指当地人生活条件艰苦,没有水井。
- 山田饭有沙:山田里的饭中夹杂着沙子,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辛。
- 西江使船至:西江的船只到来,带来了外面的消息。
- 时复问京华:时不时地询问京城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峡内淹留客,溪边四五家”,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古苔、秋竹、沙饭等意象,营造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氛围。
- 叠词:如“时复问”,反复强调诗人的思乡情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揭示了边地人民的苦难,展现了杜甫关注民生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峡谷:象征险峻与孤独。
- 溪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情感的流动。
- 古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 秋竹:象征宁静与清雅。
- 沙饭:象征困苦与艰难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溪边四五家”指的是: A. 五十户人家
B. 四五户人家
C. 三十户人家 -
诗人对京华的情感是: A. 无所谓
B. 思念
C. 厌烦 -
“古苔生迮地”的意思是: A. 古老的青苔长在干燥的地方
B. 古老的青苔长在湿润的地方
C. 古老的青苔长在城市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溪上》与王维的《鸟鸣涧》:
- 杜甫关注民生与自然环境,情感深沉;
- 王维则更多表现出一种淡泊与哲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