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杖藜寻晚巷,炙背近墙暄。
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尊。
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
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
白话文翻译:
我拄着拐杖在傍晚的街巷中游荡,背靠着墙壁感受着温暖。
别人看到我住得偏僻幽静,我心里却明白我这份清贫是自我愿望。
朝廷问起地方官员的事,我只想在田间地头学习耕作。
归来的鸟儿飞到巢中安定下来,寒冷的灯光也把门关上。
注释:
- 杖藜:拄着的拐杖,藜是一种植物,常用作拐杖。
- 炙背:背靠着墙壁,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 幽居:隐居在安静、偏僻的地方。
- 拙养:拙劣的生活方式,指的是清贫的生活。
- 朝廷:指的是中央政府。
- 府主:地方官员。
- 耕稼:耕种和收获农作物。
- 归翼:归来的鸟儿。
- 寒灯:寒冷的灯光,指夜晚的灯火。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反映了杜甫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清贫生活的自我理解,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官场的疏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歌风格深沉、朴实,常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杜甫晚年时生活困苦,身处战乱之中,诗中表达了他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倦,反映了他在动荡岁月中的心灵挣扎。
诗歌鉴赏:
杜甫的《晚》以清淡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冷漠。整首诗在意象上体现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杖藜、炙背、幽居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温暖的傍晚,诗人用拐杖漫步于巷弄之间,享受着自然的安逸。
诗中“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尊”表达了诗人对外界看法的无所谓,显示出其对清贫生活的自我认同。这种自我安慰的情感在“耕稼学山村”中得到了升华,诗人渴望回归自然,追寻田园生活的真实与纯粹,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结尾处“寒灯亦闭门”则暗示了生活的孤独与清寂,既有对物质生活的反思,也有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杖藜寻晚巷:诗人拄着拐杖在傍晚的街巷中闲游,营造了一种宁静悠然的氛围。
- 炙背近墙暄:说明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感受到一丝舒适。
- 人见幽居僻:别人觉得我住得偏僻幽静,暗示外界对他生活的看法。
- 吾知拙养尊:诗人自我反省,承认这种清贫生活是自己所愿。
- 朝廷问府主:暗示官场的关注与日常事务,显示出诗人对朝政的不屑。
- 耕稼学山村:表达了回归自然、学习农耕的愿望。
- 归翼飞栖定:借用归鸟的意象,象征归属与安宁。
- 寒灯亦闭门:描绘了夜晚的孤独感,暗示生活的清寂。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灯”,借用灯光的意象表现孤独感。
- 对仗:如“杖藜寻晚巷”和“炙背近墙暄”,形成对称之美。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杜甫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无奈,强调了自然生活的宁静与自我反思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 杖藜:象征诗人的老年与清贫,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
- 晚巷:代表了宁静与安逸,诗人内心的向往。
- 寒灯:暗示生活的孤独与内心的寂寞,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杖藜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年轻
b) 生活的艰辛
c) 向往自然 -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a) 赞同
b) 无所谓
c) 渴望参与 -
“寒灯亦闭门”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杜甫的《晚》与李白的《月夜思》都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但杜甫更多地描绘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而李白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