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彭州南楼 文同 〔宋代〕
百尺压城端,飞檐欲上搏。 湖光摇埤堄,山影转栏杆。 秀野含春煦,乔林拥暮寒。 回头大岷雪,千仞玉巑岏。
白话文翻译:
高楼百尺压城头,飞檐似欲向上搏。 湖光摇动城墙角,山影随栏杆转动。 秀美原野含春暖,高耸林木拥暮寒。 回头望大岷山雪,千仞高峰如玉尖。
注释:
- 百尺:形容楼高。
- 飞檐:指楼顶的檐角。
- 埤堄:城墙上的矮墙。
- 秀野:美丽的田野。
- 煦:温暖。
- 乔林:高大的树林。
- 大岷:指岷山,位于四川。
- 巑岏:形容山峰高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擅长山水诗。此诗描绘了彭州南楼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 文同在彭州任职期间,登临南楼,远眺四周美景,感慨万千,遂作此诗。诗中通过对楼高、湖光、山影、春煦、暮寒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彭州南楼为视角,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首句以夸张手法形容楼高,飞檐似欲搏击天空,形象生动。中间两句通过对湖光山影的描绘,展现了动态的美感。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春煦与暮寒,以及远望大岷山的雪峰,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辽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百尺压城端,飞檐欲上搏”:形容楼高,飞檐似欲搏击天空,展现了楼的高耸和动态美。
- 次句“湖光摇埤堄,山影转栏杆”:通过对湖光山影的描绘,展现了动态的美感,湖光摇动城墙,山影随栏杆转动,形象生动。
- 第三句“秀野含春煦,乔林拥暮寒”:通过对比春煦与暮寒,表达了时间的流转,秀美原野含春暖,高耸林木拥暮寒,形成鲜明对比。
- 末句“回头大岷雪,千仞玉巑岏”:远望大岷山的雪峰,形容山峰高耸如玉,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修辞手法:
- 夸张:首句以夸张手法形容楼高。
- 拟人:飞檐似欲搏击天空,赋予飞檐以人的动作。
- 对比:春煦与暮寒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彭州南楼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 百尺楼高:展现了楼的高耸。
- 湖光山影:展现了动态的美感。
- 春煦暮寒:表达了时间的流转。
- 大岷雪峰: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尺压城端”形容的是什么? A. 城墙 B. 楼高 C. 山峰
- “湖光摇埤堄”中的“埤堄”指的是什么? A. 城墙 B. 湖水 C. 山影
- 诗中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时间的流转? A. 对比 B. 拟人 C. 夸张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同《彭州南楼》与苏轼《题西林壁》: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动态美和时间流转的表达,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静态美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