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夔笙拓江总碑残字,半塘得之,因为秋窗忆远图徵题》
时间: 2025-02-04 17:16: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头江令还家,吴天极目迷残照。
归心何处,桐阴井识,柳前门到。
家国苍凉,人天悲愤,江山凭吊。
付残碑翠墨,坏人千里,图画里,西风悄。
太息骚人潦倒。总一例雨啼烟啸。
暮年词赋,暮秋行旅,昔愁今抱。
如此江山,数行雁落,一钩月皎。
感余怀天末,芳馨脉脉,引幽兰操。
白话文翻译
白头的江令又要回家了,望着吴地的天空,夕阳的余晖让人迷惘。归心何处呢?在桐树阴影下的井边,柳树前的门口已经到达。国家的苍凉让人心痛,人与天的悲愤交织在一起,江山只能凭吊。把残存的碑文和翠墨付诸一旁,坏人已走千里,图画中传来西风的低语。无奈的诗人感叹潦倒,似乎无一例外都是雨啼烟啸。暮年写词,暮秋行旅,昔日的愁苦如今仍然萦绕心头。如此的江山,几只大雁落下,一弯明月皎洁。感叹余生的愁思,芳香隐隐,引发我对幽兰的思念。
注释
- 江令:指江南的官员,白头表示年老。
- 迷残照:夕阳西下,光线迷离。
- 桐阴井识:桐树的阴影下的井。
- 凭吊:凭吊是指悼念、寄托哀思。
- 翠墨:用青绿的墨水,形容碑文的颜色。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有伤感。
- 幽兰操:指一种古代乐曲,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曾植(1842-1922),字梦阮,号松年,晚号青田,清代江南人。沈曾植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篆刻家,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尤其在诗词创作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诗人对家国的思念和忧伤情感交织,反映出他对旧日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水龙吟》是一首深情而又悲凉的诗作,诗人在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即以“白头江令还家”引入,简洁的笔触却透出浓浓的乡愁。接着通过“吴天极目迷残照”展现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和迷茫的氛围。
词中多次提到的“家国苍凉,人天悲愤”,不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也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诗人借用自然景象,如“数行雁落,一钩月皎”,将人事与自然相融合,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尤其是“感余怀天末,芳馨脉脉,引幽兰操”,在对过去的追忆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和憧憬。
总的来说,《水龙吟》通过对江南景色的描绘和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头江令还家:暗示年长的官员即将归乡,带有浓厚的乡愁。
- 吴天极目迷残照:描绘了夕阳西下,视野模糊的景象,象征着诗人的迷惘。
- 归心何处:表达了归家的渴望,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
- 家国苍凉: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和悲哀。
- 江山凭吊: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伤感。
- 坏人千里:暗示时局的动荡与不安。
- 太息骚人潦倒:表示诗人的无奈和悲凉。
- 数行雁落,一钩月皎: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山比作心中的情感寄托。
- 拟人:自然景物如“西风”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昔愁今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思索,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象征着故乡与归属,带有思乡之情。
- 雁:代表着游子,象征着离别与归来。
- 月:象征着宁静与思念,常与孤独相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头江令”指的是: A. 年轻的官员
B. 年老的官员
C. 诗人自己
D. 诗中的一种鸟 -
“西风”在诗中象征: A. 春天的来临
B. 秋天的到来
C. 夏天的酷热
D. 冬天的寒冷 -
“数行雁落,一钩月皎”表达了: A. 诗人对未来的向往
B. 诗人对过去的追忆
C. 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D. 诗人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沈曾植的《水龙吟》与李白的《水调歌头》相似,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但沈曾植更为细腻,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白则更加奔放,充满豪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沈曾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