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博物张华志,千间广厦开。
摩挲铜狄在,怅望宝山回。
大鸟如人立,长鲸跋浪来。
官山还府海,人力信雄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博物馆的壮丽景象,千间屋宇广阔无比。手指轻抚铜器,心中对宝山的眷恋涌上心头。大鸟如同人般直立,巨鲸在波涛中勇往直前。官山依然高耸,海水环绕,真是人力所能达到的伟大啊!
注释:
- 博物:指博物馆或广泛的知识,寓意着文化的积累。
- 张华志:表示志向或抱负,张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 千间广厦:形容建筑物极其宽广,象征繁荣。
- 摩挲:轻轻触摸,表达对古物的珍视与怀念。
- 铜狄:指铜制的器物,用以象征历史文化。
- 怅望:怅然若失地望着,表达思乡之情。
- 宝山:象征着理想的故乡或心灵的归宿。
- 大鸟如人立:形容鸟的巨大,象征着自然的壮丽。
- 长鲸跋浪:描绘鲸鱼在大海中翻腾的壮观场面。
- 官山:可能指某个山峰或地方,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人力信雄哉:人类的努力是如此伟大,令人信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季刚,号石溪,晚号白云山人,清代诗人、政治家,曾任职于外交、教育等多领域。他以诗词见长,风格多变,常以历史和自然为题材,情感真挚,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末,正值中国遭受内忧外患之际,黄遵宪在此时表达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的景象,既是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壮丽,诗人传达了对人类力量的赞美和对文化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香港感怀十首》以博物馆的壮丽场景为引子,结合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情感。首联通过“博物张华志,千间广厦开”开篇,既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也描绘了宽广的空间,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诗人通过“摩挲铜狄在,怅望宝山回”的描写,展现了对历史遗物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一丝无奈和惆怅。
后面的“大鸟如人立,长鲸跋浪来”则展现了自然的雄伟,诗人通过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体现了人类面对自然的渺小与伟大。最后一句“官山还府海,人力信雄哉”则是情感的升华,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壮丽和力量,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达了对国家、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博物张华志:表达了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开阔的视野象征着诗人的理想。
- 千间广厦开:形容博物馆的宏伟,象征着中华文化的繁荣。
- 摩挲铜狄在:通过触摸古物,激发对历史的思考与怀念。
- 怅望宝山回: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沉。
- 大鸟如人立:象征自然的壮丽,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长鲸跋浪来:描绘鲸鱼的强大,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官山还府海:强调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人力信雄哉:人类的努力与力量值得信赖,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鸟如人立”,通过比喻增强形象感。
- 对仗:上下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性,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文化和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类力量的赞美,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 博物馆:象征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 铜器:代表历史的积淀与文明的象征。
- 宝山:象征理想、故乡和心灵的归宿。
- 大鸟与鲸:代表自然的力量与壮丽,增强诗的气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博物”是指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博物馆或知识
- C. 个人情感
-
“摩挲铜狄在,怅望宝山回”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敬畏
-
诗中“大鸟如人立”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意象鲜明。
- 《春望》: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感受,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收录诸多清代诗人的作品,提供背景和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各种风格和主题进行全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