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时间: 2025-01-11 08:0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月中兴赋出车,金陵王气复充闾。
华夷共主皆思服,尧舜如天尚病诸。
荡寇重编归汉里,和戎难下绝秦书。
只应文物开王会,珥笔曾夸太史鱼。
白话文翻译
六月的盛夏,赋诗出行,金陵的王气再次充盈街头。
华夷的君主都想归附,尧舜时代的美德似乎仍然在为当今的弊病而忧伤。
荡平敌寇重新编制汉室的疆域,和睦共处的理想却难以实现绝代的秦书。
只希望文物能重开王会,佩戴笔墨曾夸耀太史公的文学成就。
注释
- 兴赋:兴起赋诗,赋是古代一种诗体。
- 金陵:今南京,古时为王气之地,象征着政治中心。
- 华夷:指中国与夷人,代表不同文化和民族。
- 尧舜:古代圣君,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荡寇:平定敌寇,恢复国家的稳定。
- 和戎:与夷人和睦相处。
- 绝秦书:指绝对的文书,可能是指秦始皇的统治和专制。
- 文物:文采和物质文化的结合,象征文化复兴。
- 王会:即王朝的盛会,象征文化的繁荣。
- 太史鱼:指司马迁,因其《史记》而著称,寓意文学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希仁,号惺斋,晚号梅溪,清末诗人、政治家。黄遵宪在政治上持有较为激进的观点,主张变法,提倡实用主义,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民族危机与国家的复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朝末年,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危机加剧。黄遵宪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国家的现状与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民族复兴的渴望与忧虑。首句“六月中兴赋出车”意指在盛夏时节,诗人赋诗出行,暗喻国家的复兴与文化的重生。金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蕴,诗中提到的“王气复充闾”则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寄望。
接着,诗人提到“华夷共主皆思服”,表达了对外族文化的包容与吸纳,但同时也反映出对尧舜时代理想的追求,展现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接下来的“荡寇重编归汉里,和戎难下绝秦书”,则传达了国家统一与和谐共处的理想,强调了在动荡的时代中,期待国家能重新走上繁荣之路。
最后的“只应文物开王会,珥笔曾夸太史鱼”,则是对文化复兴的向往,希望藉由文人之手,重启辉煌的历史。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月中兴赋出车:六月盛夏,诗人为国家赋诗、出行,暗示国家的复兴。
- 金陵王气复充闾:金陵的王气再次充盈,象征着政治的复苏与希望。
- 华夷共主皆思服:华夏与夷族的君主都想归附,反映出对民族团结的期盼。
- 尧舜如天尚病诸:尧舜时代的美德却仍在为当今的弊病而忧虑,体现了对现实的失望。
- 荡寇重编归汉里:希望能荡平敌寇,重建汉室的荣光。
- 和戎难下绝秦书:与夷人和睦相处的理想难以实现,寄托了对绝对统治的反思。
- 只应文物开王会:希望文物能再度辉煌,象征文化复兴。
- 珥笔曾夸太史鱼:表达对历史文化成就的向往,寓意对文学的尊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历史与现实相互映衬,使得诗意更加深邃。
- 排比:句式的排比使用,增强了诗的气势与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渴望与对文化的重视,反映了在动荡的时代中,诗人对和平、团结与文化复兴的期待。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揭示了文化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六月:象征着盛夏,代表生机与希望。
- 金陵:历史文化名城,象征着文化与政治中心。
- 华夷:象征着中华文明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 尧舜:象征理想的统治者,体现道德与政治的结合。
- 荡寇:象征着对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期望。
- 文物:象征着文化的积淀与复兴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上海
- C. 南京
- D. 西安
-
“华夷”在诗中主要指的是?
- A. 中华与外族
- B. 文人与武人
- C. 古代与现代
- D. 王朝与百姓
-
诗中的“荡寇”指的是?
- A. 政治斗争
- B. 平定敌寇
- C. 文化交流
- D. 经济发展
答案
- C. 南京
- A. 中华与外族
- B. 平定敌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希望,杜甫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而黄遵宪的诗则更注重文化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遵宪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