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后归家 其一
作者: 黄遵宪 〔清代〕
遂有还家乐,跳梁贼尽平。
举家开笑口,一棹出江城。
儿女团圞坐,风波自在行。
惊魂犹未定,夜半莫呼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经历了战乱之后,归家的喜悦与安宁。诗中描绘了一个家庭团聚的场景,大家欢声笑语,终于可以享受平静的生活。作者提到,尽管心中依然有些不安,但夜深时也不必再呼喊军兵,内心的恐惧依旧未消。
注释:
- 遂:于是、因此。
- 还家乐:归家后的快乐。
- 跳梁贼:指的是那些作乱的贼寇。
- 举家:全家。
- 开笑口:露出笑容,欢声笑语。
- 一棹:一只小舟,一棹指划船。
- 江城:水边的城市,可能是指作者的故乡。
- 团圞:团聚在一起,围坐。
- 风波:指生活中的波折,现指安稳的生活。
- 惊魂:指心中恐惧、惊慌的状态。
- 夜半莫呼兵:夜深时不必再召唤兵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遵宪(1848-1905),字蕴璞,号白石,晚号澄庐,清代诗人和政治家。他是维新派的重要人物,积极推动社会改革,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其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朝末年,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时期。诗人通过对归家的描述,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战后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乱后归家 其一》通过生动的家庭场景,展现了战后归家人们的喜悦与安宁。诗的开头“遂有还家乐”,直接传达了战乱结束后,归家者的快乐心情。作者用“跳梁贼尽平”来描绘乱世已平,暗示着再无外敌侵扰,家庭可以团聚,生活可以恢复正常。
“举家开笑口”则展示了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欢愉气氛,笑声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此时,“一棹出江城”则用划船的意象,象征着摆脱过去的束缚,驶向新的生活。接着,“儿女团圞坐”描绘了团聚的幸福场景,增强了家庭的温情。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惊魂犹未定,夜半莫呼兵”则揭示出潜藏的恐惧与不安,尽管表面上生活恢复了平静,但内心的惊慌与不安依然存在。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更为深刻,体现了战后人们既渴望安宁,又对未来感到不确定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遂有还家乐:经过战乱,终于回到温暖的家中,感到喜悦。
- 跳梁贼尽平:贼寇已被平定,生活恢复了平静。
- 举家开笑口: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气氛温馨。
- 一棹出江城:划着小舟离开江城,象征着新的开始。
- 儿女团圞坐:儿女们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 风波自在行:即使生活有波折,但家庭的温暖让人心安。
- 惊魂犹未定:内心的恐惧感尚未消失,战乱的阴影仍在。
- 夜半莫呼兵:夜深时不再需要召唤士兵,暗示心中的不安和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波折比作“风波”,形象地表达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用家庭团聚的意象表达温暖与希望,而用“惊魂”暗示内心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团聚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战乱的反思,体现了人们在动荡中追求安宁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家:象征温暖、安全,是心灵的归宿。
- 贼:代表外在的威胁与动荡。
- 笑口:象征欢乐、幸福的家庭氛围。
- 江城:代表故乡,承载着个人的历史和情感。
- 儿女:象征着未来与希望,是家庭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跳梁贼”指的是什么?
- A. 家人
- B. 战争中的敌人
- C. 自然灾害
- D. 外国使者
-
“惊魂犹未定”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信心
- B. 对过去的回忆
- C. 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 D. 对家庭的期盼
-
诗中的“举家开笑口”意指什么?
- A. 家庭团聚,欢声笑语
- B. 家庭出游
- C. 家庭争吵
- D. 家庭分离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同样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但更着重于对亲人离散的忧伤。而黄遵宪则是在战后归家,强调归家的喜悦与安宁。两首诗都体现了对家庭的重视,但背景和情感基调各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
- 《黄遵宪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