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蝉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蝉在高大的树枝上避开雀鸟,在空中悠扬地鸣唱。天气渐寒,蝉声时而嘶哑,到了傍晚,鸣声更加急促。尽管繁密的歌声已经停止,余韵仍然继续。蝉饮着露水,似乎并不在意外表的清洁,它轻盈的身形让它容易满足。
注释:
- 避雀:躲避鸟类,指蝉在树上避开麻雀等捕食者。
- 华殿曲:华美的宫殿的乐曲,形容蝉鸣声如同歌唱。
- 屡嘶:多次发出嘶哑的声音。
- 声愈促:声音越来越急促。
- 繁吟如故:繁密的鸣叫声依然如往常一样。
- 饮露非表清:饮露水并非为了表面的清洁。
- 轻身易知足:身形轻盈,容易满足于简单的生活。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蝉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清雅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褚沄,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题,语言清新脱俗,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蝉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在动荡中追求内心平和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赋得蝉》通过蝉的鸣唱,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中“避雀乔枝里”描绘了蝉在高树间的栖息,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与“飞空华殿曲”的乐声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美妙的自然场景。然而,随着“天寒响屡嘶”的描写,诗人显露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蝉的鸣叫不再如初,反而加快了节奏,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某种无奈。最后的“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则体现了蝉对生活的态度:不求华丽的外表,而是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示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避雀乔枝里:蝉在高大的树枝下避开鸟类的捕食。
- 飞空华殿曲:蝉在空中鸣叫,声音如同华美殿宇中的乐曲。
- 天寒响屡嘶:天气变冷,蝉的叫声时常变得嘶哑。
- 日暮声愈促:傍晚时分,蝉声变得更加急促。
- 繁吟如故尽:虽然蝉的歌声繁密,最终还是消失了。
- 长韵还相续:但余音依然回荡不绝。
- 饮露非表清:蝉饮露水,并不是为了外表的洁净。
- 轻身易知足:轻盈的身体使得它容易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避雀乔枝里”与“飞空华殿曲”形成对称。
- 比喻:将蝉鸣比作华美的乐曲,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与自由的赞美,同时表达了不追求物质外表,而是追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高洁、自在的生活。
- 乔枝:高大的树枝,代表安全和庇护。
- 露水:自然的纯净,象征生活的朴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避雀”指的是什么?
- A. 躲避人类
- B. 躲避鸟类
- C. 躲避其他昆虫
- D. 躲避风雨
-
诗中提到的“饮露非表清”的意思是:
- A. 饮露水是为了保持身体清洁
- B. 饮露水并不在乎外在的干净
- C. 饮露水是为了滋润声音
- D. 饮露水是为了美容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较,虽然同样描绘自然,但《赋得蝉》更着重于内心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而《登鹳雀楼》则强调壮阔的景色与胸怀的豪情。两者在意境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诗词的语言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