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残腊四首录二
作者: 佟绍弼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矻矻成何事,攫心岁欲穷。
人情各无赖,国计已三空。
群哄趋盐米,平生易圃农。
战尘天地漫,还复挹儒风。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间我在忙些什么呢?心中焦虑,岁末将至。
人们各自无所依赖,国家的财政已经三度空虚。
众人鱼贯而至抢购盐米,平日里我种田的生活也变得简单。
战乱的尘埃弥漫天地,我再次怀念儒家的风范。
注释:
- 矻矻:形容忙碌的样子,意指焦虑或劳累。
- 攫心:心中所想,心情焦虑。
- 三空:指国家财政三次空虚,暗示经济困境。
- 群哄:众人纷纷而来,形容一窝蜂的样子。
- 盐米:生活必需品,象征民生的困窘。
- 易圃农:指耕作变得简单,可能暗指社会动乱使得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 战尘:战争的灰尘,象征战争带来的影响。
- 挹儒风:再度仰慕儒家文化和风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佟绍弼,近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思考。他的诗歌常涉及政治、经济与人文关怀,风格质朴而深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岁末之际,作者在感慨时局动荡、民生困顿的同时,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怀念与向往。诗中描绘的不仅是个人的苦闷,更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结合,揭示了战乱对民众生活的深刻影响。首句“矻矻成何事”以问句开头,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焦虑的无奈,仿佛在自问自答,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接下来的“人情各无赖,国计已三空”,则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与国家财政的窘迫,反映出人们在困境中各自为生的状态。
“群哄趋盐米”描述了人们在物质匮乏下的抢购行为,体现了历史时期民众生存的艰难与无奈。而“平生易圃农”则是诗人对简单耕作生活的回忆与渴望,展现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战尘天地漫,还复挹儒风”则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儒家文化象征着道德与理智,是诗人心中不灭的信仰。
整首诗在悲观中透出一丝希望,诗人对儒家风范的追忆,暗示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性的文字,诗人将个体困境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矻矻成何事:表现出诗人因时代动荡而产生的焦虑。
- 攫心岁欲穷:表达了岁末时节的焦虑与无奈。
- 人情各无赖:人们在困境中各自为生,难以互助。
- 国计已三空:国家财政空虚,暗示政治经济的危机。
- 群哄趋盐米:众人抢购生活必需品的紧迫感。
- 平生易圃农:对简单农耕生活的怀念。
- 战尘天地漫:战争的残酷弥漫在整个大地。
- 还复挹儒风:对儒家文化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如“群哄趋盐米”与“平生易圃农”,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形象比喻:将战乱比作“尘”,强调其弥漫的影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表达了个体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对儒家文化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社会和谐、道德伦理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尘:战争的象征,代表了动荡和不安。
- 盐米:生活的基本需要,象征民众的生存状态。
- 儒风:儒家文化的象征,代表着道德、理智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矻矻成何事”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 A. 乐观
- B. 焦虑
- C. 冷漠
-
“国计已三空”中的“三空”指的是什么?
- A. 国家经济的繁荣
- B. 国家财政的空虚
- C. 人民生活富裕
-
“还复挹儒风”表明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物质生活
- B. 儒家文化
-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与对和平的渴望。
- 李白《静夜思》: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个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佟绍弼与杜甫的作品,二者都关注社会动荡带来的个人痛苦,但佟绍弼更侧重对理想文化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强调对时局的无奈与愤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代诗人研究》:对近代诗人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古诗的背景和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