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三 甲辰中秋后二日晚晴放舟石湖,观越城桥下☆月,明日将从胥口探桂山中,不预此游盖五年矣。》
时间: 2025-01-10 22:24: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其三
甲辰中秋后二日晚晴放舟石湖,观越城桥下☆月,明日将从胥口探桂山中,不预此游盖五年矣。
烟夕凉波起白蘋,蔫红落粉尽歌尘,依稀山黛可怜颦。
一舸谁寻虾菜路,千丝空羡鲙残鳞,无多秋事属閒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在中秋后的一个晴朗夜晚,作者在石湖放舟,观赏越城桥下的明月。明天他将从胥口出发去探寻桂山,然而这次游玩已经有五年没有过了。傍晚的微风轻轻拂动水面,白色的水草随波荡漾,红色的花朵已然凋零,歌声也随之消散,远山的黛色显得可怜又忧伤。小船上有谁在寻找虾和蔬菜的路线呢?千丝万缕的思绪只能羡慕那些残留的鱼鳞,眼前的秋事似乎与闲人无关。
注释:
- 烟夕:指傍晚时分的烟雾和水波。
-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 蔫红:指花朵凋零的状态。
- 可怜颦:形容远山的黛色像是忧愁地皱眉。
- 虾菜路:寻找虾和菜的航道。
- 鲙残鳞:指鱼的残余,表现出对往日繁华的怀念。
- 秋事:秋天的事情,通常指秋天的景色和情感。
典故解析:
-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和丰收。
- 桂山:可能与月亮和桂花相关联,寓意美好的愿望和思念之情。
- 放舟:古代文人常通过游船来表达情感,象征放松和归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文焯,清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见长,常以山水和人事相结合,表达个人的感慨与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中秋之后,诗人经过五年未能出游,借助自然景色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以清新秀丽的词风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浓厚的秋意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开篇即以“烟夕凉波起白蘋”描绘了傍晚水面的宁静与清凉,给人以自然的静谧之美。随着词情的发展,红花凋零的意象映射出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易逝,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思索。
词中提到的“依稀山黛可怜颦”则更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情色彩,远山的黛色仿佛在为时光的流逝而忧伤。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对“虾菜路”的追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而“千丝空羡鲙残鳞”则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常。
整首词通过清新的景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自然的深情,体现了诗人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夕凉波起白蘋:傍晚的微风轻轻起波,水面上白色的水草随风而动,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氛围。
- 蔫红落粉尽歌尘:凋零的红花和消散的歌声,寓意着繁华的结束与往日的消逝。
- 依稀山黛可怜颦:远山的颜色朦胧,似在为时光的流逝而感到忧伤。
- 一舸谁寻虾菜路:小船上,谁在寻找虾和菜的路径,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千丝空羡鲙残鳞:对那些残留的鱼鳞的羡慕,暗含对生活的无奈与对过往的怀念。
- 无多秋事属閒人:秋天的事情似乎与我无关,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蘋”比喻一种宁静的情景,增添了自然的美感。
- 拟人:如“可怜颦”,赋予山的黛色以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词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蘋:象征纯洁与宁静。
- 落红:暗示生命的衰败与时光的无情。
- 山黛:代表忧伤与思念。
- 虾与菜:象征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鲙残鳞:代表过往的遗憾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白蘋”指的是:
- A. 一种鱼
- B. 一种水草
- C. 一种花
- D. 一种树
-
填空题:诗中提到对“___”的羡慕,表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思索。
-
判断题:这首词的主题是对秋天的赞美。(对/错)
答案:
- B
- 鲙残鳞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的细腻情感,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结合对月亮的描绘,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思想境界。
通过这些作品的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面对自然和人生时,各自独特的情感表达与思考深度。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词学概论》
这些书目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