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邓州刘广文》

时间: 2025-01-27 03:37:29

昔忝襄邓节,于今十四年。

清才岂我下,黄绶属城偏。

七略元刘向,诸生仰郑虔。

扶藜过五垄,探蠡酌甘泉。

井自心源出,亭因览秀传。

祗愁花蜡烛,不暖青寒毡。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寄邓州刘广文

作者: 王世贞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昔忝襄邓节,于今十四年。
清才岂我下,黄绶属城偏。
七略元刘向,诸生仰郑虔。
扶藜过五垄,探蠡酌甘泉。
井自心源出,亭因览秀传。
祗愁花蜡烛,不暖青寒毡。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襄邓担任小官,如今已过去十四年。
我的清才怎么会低于他人,黄绶(指官职)却偏偏属于城中。
刘向的《七略》早已传世,学子们都仰慕郑虔的才华。
我扶着拐杖走过五垄,品尝着甘泉水。
井水自心中涌出,亭子因欣赏风景而传颂。
我唯独担忧花蜡烛,不能温暖我在寒冷毡子下的身心。

注释

  • :谦辞,表示自己不配。
  • 襄邓节:指在襄邓担任小官的身份。
  • 黄绶:古代官员所佩戴的绶带,象征官职。
  • 七略:指刘向的《七略》,是古代文学作品。
  • 郑虔:指郑玄,以其学识和品德受到尊敬。
  • 扶藜:指扶着拐杖。
  • 探蠡:品味甘泉的形象。
  • 青寒毡:寒冷的毡子,形容居住环境的寒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1590),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宗孟,号阮亭,晚号西崖。王世贞以诗名著称,作品多涉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个人情怀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世贞与友人刘广文相隔多年后,表达了他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寄邓州刘广文》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从开篇的“昔忝襄邓节”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曾经在襄邓的经历心怀感激和自豪,尽管已经过去十四年,但这段经历依旧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诗中提到的“清才岂我下”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与不满。

刘向的《七略》和郑虔的学识成为诗人心中仰慕的典范,展现出他对文化的追求与尊重。“扶藜过五垄,探蠡酌甘泉”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景,暗示着诗人向往自然与宁静的愿望。最后两句“祗愁花蜡烛,不暖青寒毡”则透出一丝孤寂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寒冷与孤独。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思索,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忝襄邓节,于今十四年。
    这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对往昔的回忆。

  2. 清才岂我下,黄绶属城偏。
    诗人自信于自己的才华,感叹官职的分配不公。

  3. 七略元刘向,诸生仰郑虔。
    提及刘向和郑虔,表现出对学术和品德的崇敬。

  4. 扶藜过五垄,探蠡酌甘泉。
    描绘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享受自然。

  5. 井自心源出,亭因览秀传。
    诗人心灵的泉源与欣赏自然的美好。

  6. 祗愁花蜡烛,不暖青寒毡。
    最后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生活的困苦。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井自心源出”,将内心的情感比作水源。
  • 对仗:全诗语言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如“甘泉”、“蜡烛”等,富有生活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对友谊的珍重,以及对个人才华与现实处境的反思。王世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襄邓:象征过去的荣耀与怀念。
  • 清才:代表才华与个人价值。
  • 甘泉:象征清新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 蜡烛:象征生活的温暖与孤独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世贞在诗中提到的“七略”是指哪个古代文学作品? A. 《楚辞》
    B. 《七略》
    C. 《诗经》
    D. 《红楼梦》

  2. 诗中“扶藜过五垄”中的“藜”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拐杖
    C. 酒
    D. 食物

  3. 诗人对自身才华的态度是: A. 自卑
    B. 自信
    C. 矛盾
    D. 无所谓

答案

  1. B. 《七略》
  2. B. 拐杖
  3. B. 自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世贞与李白的诗作都表现出对友情和自然的向往,但王世贞更注重内心的独白与思考,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王世贞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