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川先生归冯翊诗以送之》
时间: 2025-01-27 03:3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爱川先生归冯翊诗以送之
叶县君其后,谈玄早弃官。
远公一开社,陶令不眉攒。
为识黄金界,翻憎白玉棺。
晨钟僧粥暖,夜呗佛灯寒。
狮子现毛孔,莲花生舌端。
归心雁门市,初服鹿皮冠。
莫恋枌榆好,西方行路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送别王爱川先生的,表达了对他归隐生活的理解和祝福。诗中提到叶县君(即王爱川)在闲谈中早早地放弃了官职,远公(陶渊明)一开社,陶令(陶渊明自号)也不再聚集。为了想要了解那黄金般的境界,反而对华丽的白玉棺感到厌恶。清晨的钟声伴着僧人的热粥温暖心灵,而夜晚的佛灯则显得寒冷孤寂。诗中提到狮子展现毛孔,莲花从舌尖生出,暗示着高深的佛理。归心似箭,经过雁门市,初次佩戴鹿皮冠。不要过于留恋那美丽的枌榆,西方的路途是艰难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叶县君:指王爱川,叶县人。
- 谈玄:讨论道理,指他身处的哲学或道教思想。
- 远公: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
- 陶令:陶渊明的别号。
- 黄金界:理想的境界。
- 白玉棺:象征奢华与浮华的生活。
- 晨钟:寺庙早晨的钟声,象征清净的生活。
- 夜呗:夜晚的歌声,象征孤独寂寞的境地。
- 狮子现毛孔:可能是佛教的意象,象征智慧。
- 莲花生舌端:象征佛法的清净和智慧。
- 雁门市:指归途的一个地方。
- 鹿皮冠:古代士人的帽子,象征清高。
- 枌榆:指枌榆树,象征美好的生活环境。
典故解析:
- 陶渊明:晋代诗人,以隐居生活和田园诗著称。
- 晨钟暮鼓:佛教文化中的象征,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年-1590年),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戏曲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与人事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爱川先生归隐之际,表达了对他选择隐居生活的惋惜与祝福,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世俗名利的放弃。
诗歌鉴赏:
王世贞的《王爱川先生归冯翊诗以送之》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对王爱川选择隐居的赞美,表达了对他生活态度的认同与敬佩。开篇以“叶县君其后,谈玄早弃官”引入,直接点明了王爱川的身份与选择,传达出一种洒脱与旷达的气度。接下来的“远公一开社,陶令不眉攒”,则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作为对照,进一步彰显出王爱川对世俗的不屑与追求理想生活的决心。
诗中“为识黄金界,翻憎白玉棺”更是意味深长,诗人用黄金界象征理想与真理,而白玉棺则象征奢华与死亡,二者之间的选择显示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思。接下来的“晨钟僧粥暖,夜呗佛灯寒”,对比晨夕中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富有哲思的生活态度。
在意象上,诗中多次运用佛教元素,如“狮子现毛孔,莲花生舌端”,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理的领悟,也暗示了隐士生活中的智慧与清净。最后,诗人以“莫恋枌榆好,西方行路难”作结,含蓄地表达出对于归隐之路的认知与珍重,鼓励王爱川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
整首诗既有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也透出一种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叶县君其后,谈玄早弃官:指王爱川在谈论道理后早早放弃了官职,强调了他对世俗的放弃。
- 远公一开社,陶令不眉攒:远公(陶渊明)开创了隐逸生活,陶渊明不再聚集于名利之中。
- 为识黄金界,翻憎白玉棺:为了追求理想的境界,反而厌恶奢华的生活。
- 晨钟僧粥暖,夜呗佛灯寒:早晨的钟声与僧人的粥让人感到温暖,而夜晚的佛灯则显得孤寂寒冷。
- 狮子现毛孔,莲花生舌端:佛教的智慧与启示,象征着深刻的内涵。
- 归心雁门市,初服鹿皮冠:归心似箭,经过雁门市,初次佩戴鹿皮冠,象征归隐的决心。
- 莫恋枌榆好,西方行路难:不必留恋美好的环境,西方的路途艰难,暗示对未来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金界”与“白玉棺”,比喻理想与浮华。
- 对仗:如“晨钟僧粥暖,夜呗佛灯寒”,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狮子与莲花象征智慧与清净。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拒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钟:象征清净与宁静的生活。
- 白玉棺:象征奢华与浮华的生活。
- 狮子:象征智慧与力量。
- 莲花:象征清净与智慧的花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世贞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明代
- C. 宋代
-
诗中提到的“白玉棺”象征什么?
- A. 理想生活
- B. 奢华与浮华
- C. 清净生活
-
“晨钟僧粥暖,夜呗佛灯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与孤独的对比
- B. 快乐与悲伤的对比
- C. 生活的富裕与贫困的对比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爱川与陶渊明在隐逸生活的表现上都有相似之处,但王爱川的诗更显哲理性,而陶渊明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世贞研究》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
- 《明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