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山人》

时间: 2025-01-27 04:21:47

昌黎山人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

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

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刊炉。

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昌黎山人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刊炉。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

白话文翻译

昌黎的山人手持藜杖,三次来到我这偏僻之地。他端坐入座,旁若无人,谈论辩驳如流珠般连贯。他曾炼制灵丹于日月鼎中,至宝自然产生于乾坤炉内。想要离去时,动作迅速不可追赶,怎能拥有双舄化为飞凫的能力。

注释

  • 昌黎山人:指韩山人,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访客,昌黎为其籍贯或别称。
  • 藜杖:用藜茎制作的拐杖,常象征隐士或山人的身份。
  • 三度访我于三隅:三次来到我这偏僻之地。
  • 谈辩衮衮如流珠:形容谈话内容丰富,连贯如珠。
  • 灵丹尝凝日月鼎:指炼制灵丹于日月鼎中,日月鼎可能指炼丹的器具。
  • 至宝自产乾刊炉:至宝自然产生于乾坤炉内,乾刊炉可能指炼丹的炉子。
  • 要行撇起不可逐:想要离去时,动作迅速不可追赶。
  • 安得双舄为飞凫:怎能拥有双舄化为飞凫的能力,双舄为飞凫是古代神话中的典故,指鞋子化为飞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造诣。此诗可能是文同与韩山人交往时的作品,表达了对韩山人的敬佩和对其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多有隐逸之风。诗中提到的韩山人可能是文同的朋友,三次来访,显示出两人关系密切。诗中通过对韩山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佩。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韩山人的描绘,展现了其隐逸高洁的形象。诗中“昌黎山人抱藜杖”一句,即刻勾勒出一个隐士的形象,手持藜杖,象征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三度访我于三隅”则进一步强调了韩山人的来访,显示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谈辩衮衮如流珠”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韩山人谈话的连贯和丰富,如流珠般连贯,显示出其博学多才。“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刊炉”则通过炼丹的意象,暗示韩山人的道行高深,能够炼制灵丹,产生至宝,这是对韩山人高洁品质的进一步赞美。

最后两句“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则表达了作者对韩山人离去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双舄化为飞凫的典故,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昌黎山人抱藜杖:描绘韩山人的形象,手持藜杖,象征其隐逸的身份。
  2. 三度访我于三隅:强调韩山人的来访,显示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3. 端然入座更谁顾:描绘韩山人端坐入座的姿态,旁若无人,显示出其超然物外的态度。
  4. 谈辩衮衮如流珠:生动地描绘了韩山人谈话的连贯和丰富,如流珠般连贯。
  5. 灵丹尝凝日月鼎:通过炼丹的意象,暗示韩山人的道行高深。
  6. 至宝自产乾刊炉:进一步赞美韩山人的高洁品质,能够炼制灵丹,产生至宝。
  7. 要行撇起不可逐:表达了作者对韩山人离去的无奈。
  8. 安得双舄为飞凫:通过双舄化为飞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谈辩衮衮如流珠”,将谈话比作流珠,形象生动。
  • 典故:如“安得双舄为飞凫”,运用了双舄化为飞凫的典故,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韩山人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佩。诗中通过对韩山人的形象、谈话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其高洁的品质和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无限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藜杖:象征隐士的身份。
  • 流珠:比喻谈话的连贯和丰富。
  • 日月鼎:象征炼丹的器具,暗示韩山人的道行高深。
  • 乾刊炉:象征炼丹的炉子,进一步赞美韩山人的高洁品质。
  • 双舄为飞凫:通过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昌黎山人”是指: A. 文同自己 B. 文同的朋友 C. 文同的敌人 D. 文同的老师

  2. “谈辩衮衮如流珠”中的“衮衮”是指: A. 连贯 B. 丰富 C. 快速 D. 流畅

  3. “安得双舄为飞凫”中的“双舄”是指: A. 鞋子 B. 飞鸟 C. 灵丹 D. 宝物

答案

  1. B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得。

诗词对比

  • 文同此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文同的诗更多地展现了与友人的交往和对友人的敬佩。
  •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文同的诗更多地运用了炼丹的意象,增添了神秘色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文同的诗歌创作。